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三谷幸喜影展

三谷幸喜影展
Kôki Mitani Film Festival 2013.03.02- 03.19


週二/週六: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三谷幸喜(1961-),日本人間喜劇大師。 從編劇起家,擅長於喜劇,跨足劇場、電視劇、電影。由於劇場經驗,在電影的場景安排與演員走位,像劇場般用聚焦方式呈現,交錯出有趣的喜劇效果,以及人生的詼諧感。三谷幸喜想告訴觀眾的,應該就是笑笑看人生吧!

 三谷幸喜的人生喜劇 
   在1、2月間,在介紹完英國導演肯洛區之後,且將沉重的國族、社會議題先放在心中沉澱反芻,夜貓子電影院在初春3月為您推薦日本喜劇大師--三谷幸喜。如果你對三谷幸喜很陌生的話,日本知名警探推理劇《紳士刑警》中那位警探古鈿任三郎辦案幽默慧黠的樣子相信令人印象深刻,而這部連續劇正是三谷幸喜的編劇作品。

   喜劇的定義不單指笑鬧的成分而已,事實上它經常指向一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而藉由誇張的手法、詼諧的台詞,以及人物逗趣的性格,以幽默的角度來諷刺現實的人生。三谷幸喜從編劇起家,擅長於喜劇,跨足劇場、電視劇、電影。1980年在三谷20歲就讀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演劇科時,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東京Sunshine Boys」劇團,同時也寫劇本,包括廣播劇以及電視劇。1993年首次挑戰電視連續劇《活得比你好》的編劇,卻因不熟悉該片題材,使得製作人對其劇本不甚滿意,因而在拍攝時直接修改他的劇本,讓他備受打擊。這次挫折的編劇經驗,正是未來《心情直播不NG》題材的來源,同時也是導演自己身為劇作家的心路歷程。

   在《心情直播不NG》奪得當年日本奧斯卡多項大獎,三谷幸喜自己也抱回最佳劇本獎之後,三谷幸喜也在劇場、電影、電視逐漸嶄露頭角,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劇本。本次影展播映其1997年至2011年間的電影作品,大部分是由他自編自導,除了大家所熟悉的《魔幻時刻》、《鬼壓床了沒》,以及頗受好評的《有頂天大飯店》之外,特別選映了《笑之大學》與《我們的家》。《笑 之大學》改編自導演自己的舞台劇作品,在「笑聲」背後刻劃小人物被大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暗藏反戰的和平思惟;蓋房子是日本人一生中的大事,《我們的家》構 想便來自於三谷自己在蓋自己的房子時,所發生一連串關於屋主親友、建築工人、設計師等多方意見角力時所遇到的問題。這些作品皆有著一個主要的命題──「理 想與現實的巨大衝突」,主人翁最後在妥協與不妥協之中撥見了不屈服的希望。 

   三谷幸喜由於劇場經驗,在電影的場景安排與演員走位,也像劇場般用聚焦的方式呈現,每部作品都像在舞台上發生,劇情緊湊、角色性格鮮明,彼此之間的眼神 及台詞的對應,交錯出有趣的喜劇效果。他所編寫的喜劇正如同他的人生,筆下每個平凡小人物都自己現實裡的困境要克服,只要懷抱著希望,即使是生命的困境也 相信終有跨過去的一天。有人說,如果人生失意時,就該看看三谷幸喜。三谷幸喜想告訴觀眾的,應該就是笑笑看人生吧!

 (撰文:若怡)


 3.02(六) 
心情直播,不NG Welcome Back Mr. MacDonald(1997)103min 

3.05(二) 
笑之大學 University of Laughs(2004)121min 英文字幕 

3.09(六) 
鬼壓床了沒A Ghost of A Chance(2011)142min

3.12(二) 
魔幻時刻 Magic Hour(2008)138min

 3.16(六) 
有頂天大飯店 Suite Dreams(2006)136min

 3.19(二) 
我們的家 All About Our House(2001)116min 英文字幕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 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吹動大麥的風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肯洛區(Ken Loach)

2006/ENG/Color/127min.

時間:01 /15(二)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1919~1921年間,愛爾蘭獨立戰爭在國內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自16年復活節起義失敗,愛爾蘭共和軍開始展開武裝上對英國的反擊。暴力活動一開始並未得到愛爾蘭民眾的支持,但在一連串英國政府的對獨立運動的暴力鎮壓與無故槍決之後,暴力行動逐漸得到愛爾蘭人的認同,《吹動大麥的風》設定背景即在1920年,時值暴力已蔓延成為了活動主導。故事敘述一對兄弟加入愛爾蘭共和軍(IRA,Irish Republican Army),在1920年反抗英國統治。

  弟弟戴米恩是位醫生,原先準備離開家園,前往倫敦開始自己的事業,在火車站時卻巧遇英軍蠻橫的暴行,眼見手無寸鐵的車掌被毆打,自己卻必須忍氣吞聲,長久鬱積的不滿使戴米恩放棄職位,追隨哥哥泰迪加入愛爾蘭共和軍。愛爾蘭共和軍初始以游擊軍的方式訓練,並以民眾傳遞密訊,對英軍展開突襲。愛爾蘭人雖居住在自己國家內,但工作多是低階層的農人或是工人,卻由英國統治階級把持經濟動脈。在影片裡,可以看出一般愛爾蘭人民對IRA的暴力反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包庇。而IRA也經由鄉野間傳遞,互通消息,或躲避風頭,其捉摸不定作風冷硬使得英軍採取更加激烈的鎮暴手段。

  《吹動大麥的風》是一部政治寓言、骨肉相殘相殘的悲劇,肯洛區用血肉之情,從歷史長河淘洗中,凝煉出的民族傷痛與國家暴力,至今在世界各國仍各有對照。不論是給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歷史悲劇,足是一部厚實而誠懇反省的借鏡。

  影片裡一些殘忍的鏡頭,如拔指甲、割頭皮,真實直接地將英軍殘暴表露出來,在英國與愛爾蘭得到不一的評價(光在英愛地區就累積出破億票房,大概是肯洛區從影來最「主流」的時刻吧),有學者和作家批評,肯洛區把英國人描寫成虐待成性,把愛爾蘭共和軍浪漫化,論述則質問導演「為何這麼憎恨自己的國家?」我以為,也許部分批評家沒有看完電影,才會做出如此的評論。

  暴力在電影中可以是一種剝削、一種娛樂和消費,甚至還可形成風格,而在《吹動大麥的風》中,則像不可無視的歷史存在,導演在用殘忍激起觀眾的不忍時,對人物仍有一種悲憫,包容著人物的善與惡,哀慟於人性求善的脆弱。影片裡,面對愛爾蘭民事法庭的判決,哥哥泰迪選擇私下放走被判賠款的商人,只因商人是共和軍軍需的大金主,戴米恩則認為這樣會打破法庭公信力,治標不至本;當《英愛條約》傳來,英國同意退兵,但北愛爾蘭仍屬英國,泰迪成為自由邦的軍人,認為自由即將一步步實現,這樣的和平得來不易。戴米恩卻感到背叛,主張應完全獨立,並持續進行游擊軍的襲擊。各項選擇裡,誰對誰錯,導演都沒有給定見,為理想交戰的善良人們,在歷史之下,無法洞見全貌,只能在悠悠黑暗裡為自己所選鑿路而行,我相信肯洛區是了解這樣的人類處境的,彷彿是牽著觀眾的手,領著微光,搖搖晃晃地走下去…。

(撰文:鄭雯芳)

電影片段:



愛爾蘭大道

愛爾蘭大道
(Route Irish)


肯‧洛區(Ken Loach)


2010/ENG/Color/109min.


時間:02/23 (六)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撰文:)

電影片段:

 

以祖國之名

以祖國之名
(Land and Freedom)


肯‧洛區(Ken Loach)


1995/ENG/Color/109min.


時間:02/19 (二)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撰文:)

電影片段:

 

火線交錯


火線交錯
(Babel)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2006/Colour/Mexico/144min.

時間:01 /08(二)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人道精神獎、優秀技術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影片

 

If you want to be understood......listen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誤會與隔閡?其實很多時候只要在更用心點聆聽,問題就有可能被解決。

  《火線交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於「溝通」,電影原片名Babel,巴別塔,出自於舊約聖經故事,故事中說道: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所有的人同說一種語言,同為一種民族,並產生了修築一座高塔直通天際的企圖,也因此驚動了天神,祂擔心,世人皆為同一種族、使用同種語言,若是天下人皆團結一致,恐怕會對天神產生威脅,難以統治,於是便擾亂人們的口音,產生各種語言,使人們彼此無法溝通,再讓他們散居到全球各地,異地異語,世人難以真正團結,也就不會再是天神的心患。故事當中世人欲修建的高塔便是「巴別塔」。雜亂的語言也成為導演用來在電影中反映人生百態的重要象徵。電影中出現了英語、日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和手語等五種語言,聽懂與聽不懂之間像設置了許多陷阱的橋樑。

  看過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前作的觀眾,相信對於本片的手法不會太陌生。導演擅長以幾則故事打亂交錯剪接,重新拼貼,讓觀眾通過循線前進的方式,逐步看出事情的全貌。

  綜觀全片其實可以發現,片中沒有所謂真正的壞人,但人與人之間卻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溝通障礙──因小兒子發生意外而產生心結的美國夫妻(布萊德彼特與凱特布蘭奇飾)、彼此競爭的摩洛哥牧羊兄弟、因母親逝世陰霧壟罩的父女(役所廣司、菊池凜子飾)等皆是。這三組人都屬於語言相通,甚至皆為親人,但卻有著巨大的溝通障礙,天神因為害怕人民團結,而打亂了語言,但在語言互通的前提下,隔閡卻始終存在,問題到底出在哪?

  日本聾啞少女被視為怪物、殘障的聽人世界;西方觀光客以文明者自居對摩洛哥人的懷疑恐懼,一起突發事件被渲染成恐怖攻擊;至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美國邊境警察對墨西哥人入境美國帶有極深的歧見,驚惶失措的墨西哥保母頓時成為綁架孩子的嫌疑犯,這又是另一條文化上的溝渠。

  電影雖有四段故事交叉進行,每個演員戲份有限,表現卻十分出色,尤其是日本段落裡飾演聾啞少女的菊池凜子,全靠眼神表情與肢體傳達出強烈的情緒。電影節奏亦很緊湊,配樂、攝影、剪接也都很出色,每段故事都帶出對當代的敏銳觀察和批判,除去中文片名難以聯想到電影劇情這點,是相當值得一看的作品!

(撰文:張雁婷)

電影片段:

 

你他媽的也是


你他媽的也是
(And Your Mother Too)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 Orozco)

2001/USA/Color/105min.

時間:01 /05 (六)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1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 
★2002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就像其他十七歲的青少年一樣,胡立歐跟登諾的生活就是受荷爾蒙影響的狂情愛慾、玩伴死黨之間的至情友誼、以及想即早邁入成人世界的引頸盼望。在這個夏天中,這兩個死黨,跟著一個美麗成熟的女子,共同逃離於一段無拘無束的旅程,尋找他們生活中的天堂海灘,經歷與解放在這個美妙的成長世界。

  本片導演是墨西哥的艾方索柯朗,曾執導過《烈愛風雲》、《哈利波特第三集》等好萊塢電影。本片曾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並勇奪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劇本獎及最佳新人獎。

  打著全美外語片票房僅此於《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名堂,《你他媽的也是》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它是一部公路電影,也是一部情色電影。電影的標語「性、愛情、生活的一切,都是從荷爾蒙開始的」,關鍵字眼「荷爾蒙」為故事的主軸,牽引出了電影裡大大小小的性愛畫面。雖然電影裡的性愛畫面其實不算太多,但是尺度卻讓人膛目結舌,包括一開始胡立歐與登諾在女友遠赴義大利前,把握機會與她們做愛、路易莎分別與胡立歐和登諾的性愛,還有那一個屬於三人的愉悅夜晚,像是共患難後的三人能給彼此最佳的撫慰方式。在這些荷爾蒙迸發的時候,無謂的情緒醞釀都顯得多餘,因此導演選擇了以最大膽直接的方式向觀眾交代。毫無保留的性愛畫面,刻畫了主角們心中最真實的樣子。

  「他媽的」三個字在電影里一直反復出現,實則沒什麽意義,但胡立歐和登諾總是喜歡在說話是隨機添加,如「他媽的正點」﹑「他媽的河」、「他媽的豬玀」,連當兩人撕破臉時,登諾向胡立歐脫口而出的「他媽的農民」,更是道出了兩人階級的差異性。 《你他媽的也是》不是同志電影,但導演巧妙地安排了兩位男主角擁吻的情節,而且還是在路易莎的愛撫下。與其說這段擁吻是荷爾蒙作祟,不如把它解讀成那是兩人相知相惜的證明。

  電影在一開始其實就已經為兩人最後的解放鋪好了細節,像是兩人超乎想像的好情誼:可以在淋浴時互相揶揄對方的陰莖、一起躺在跳水板上手淫。還有如旁白所述說,他們在用對方用過的廁所時的一些怪癖,那是「朋友間不需要知道的細節」。當兩人坦誠與過對方的女友發生過性關係,好一句「你強姦了我們的友誼」,凸顯了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路易莎的角色是複雜的,原本只是因為受到丈夫外遇的刺激而答應胡立歐與登諾懷有不良企圖的邀約,但啟程之後她卻慢慢變成了領航人,領導著兩個小男孩抵達成長的關口。成熟的路易莎散髮出母性的氣質,時而潑辣時而溫柔。在她怒駡胡立歐與登諾後,可以明顯看出兩個男生的行為與說話已逐漸褪去稚氣,取而代之的是男人的成熟。路易莎與兩人分別的性愛過程中,眼神也總是泛著母愛,像是在安慰迷航了的孩子。

  艾方索柯朗的這部〈你他媽的也是〉是部真實展現墨西哥經濟與社會風貌的電影。這不是一部爆米花片,但劇情張力與情感的細膩度是需要慢慢細嘗的。

  至於電影裡的「天堂之口」海灘是否真的存在,其實早已不重要了,因為他們三人已去了更遠的地方,那或許不是海灘,但絕對是天堂。

(撰文:櫻子)

電影片段:


 

肯洛區影展





肯.洛區影展

Ken Loach Film Festival  2013.1.15~2.26






週二/週六: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2.9、2.12、2.16遇節日暫停播映


肯洛區(Ken Loach, 1936-)
英國獨立製片導演,早期在電視圈中拍攝「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即表現出追求真實與正義的熱忱,他曾說:「電影不只是爆米花的伴侶而已!」謙卑地描寫勞工與弱勢族群在面對殘酷現實的考驗時,努力維護自我尊嚴;並且大膽批判敏感的政治議題,以英國及各國歷史事件,針砭當代世界局勢。他偏愛起用經歷與角色接近的業餘演員即興演出,並且經常用鄉村日常用語,塑造獨特的底層影像風格。

01.15(二)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127min
01.19(六)
鷹與男孩Kes(1969)110min
01.22(二)
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1998)105min
01.26(六)
甜蜜十六歲Sweet Sixteen(2002)106min
01.29(二)
麵包和玫瑰Bread and Roses(2000)110min
02.02(六)
家庭生活Family Life(1971)108min
02.05(二)
自由國度It's a Free World…(2007)96min
02.19(二)
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1995)109min
02.23(六)
愛爾蘭大道Route Irish(2010)109min
02.26(二)
尋找艾瑞克Looking for Eric(2009)116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Monday, February 4, 2013

自由國度



自由國度
(It's a Free World…)
 

肯.洛區(Ken Loach)

2007/UK/Spain/Germany/Italy/Color/96min.

時間:02 /05(二) 20:30
地點: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情況下,在已開發社會中要怎麼樣在階級、種族這兩個糾結的社會結構問題運轉得更好呢?
 

  《自由國度》(It's a Free World)電影中僅透過描繪一名單親媽媽半年間的創業過程,便清楚刻劃出在資本主義衝擊下,「剝削」形態的轉變──原本相對單純的階級剝削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漸漸的走向高度開發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剝削。

  電影中的女主角安琪,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學識不高、工作屢遭挫折,薪資低又常遭上司性騷擾。但身為一個單親媽媽,孩子的需要逼急了她,種種的不如意逐漸積累,抗拒性騷擾而被移民公司解雇成了她毅然決定創業最終推力。

  女主角在原來的工作環境中是總是處於弱勢的位置,遭到壓榨、剝削,同時又必須奉上司之命壓榨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尋求工作的移民。創業的初期,安琪對於「被剝削者」寄予同情,聆聽他們內心真正的聲音,極願意伸出援手挺力相助。但後來,生活的種種壓力重的讓她喘不過氣,她也開始仿效過去在移民眾仲介公司,對待弱勢族群的手段。


  一個充滿善意的人,被丟進社會這個大染缸裡浸過幾回後,初始的面貌隨即被五花八門的顏色給塗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冷漠的謊言。螢幕前的觀眾由「同情安琪的處境」漸漸矛盾起來,安琪選擇的方式到底對不對?她的所作所為對來自第三世界高失業率的人來說,到底是真心的幫助,抑或只是個虛偽的面具?一個單親媽媽的堅強奠基於踩在別人的傷口上,這樣的做法是否能夠獲得認同?

  為求生存而將剝削比自己更弱勢的人視為理所當然,背後的想法令人不寒而慄。好比像一個心急如焚的母親為了餵養自己快要餓死的孩子,卻以別人的孩子作祭。

  肯洛區說故事總是簡明扼要,不煽情、不拖戲,卻能夠切中要害。寫實的風格再現了社會某些角落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自由國度》於筆者來說是一個無奈至深的影片。而故事的細節就請大家進場細細品嘗吧!看完之後,也許可以幫觀眾理出些頭緒,當我們走到同樣的分岔路口時,你我又會做出甚麼樣的選擇?

(撰文:雁婷)

電影片段: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
肯.洛區 Ken Loach 
1971/英/Color/108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02 /02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影片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