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5, 2016

扒手 Pickpocket

扒手 Pickpocket

11.05(六)19:30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1959B&WFrance75min
導演|編劇:羅伯布列松Robert Bresson
演員:馬丁拉薩勒Martin LaSalle、瑪莉卡葛林Marika Green

柏林影展金熊獎提名



堅持虛無主義、信奉無神論思想的米榭在賽馬場成功行竊後,便被這項優雅的指尖技巧深深吸引,開始加入偷竊行列並陷入無法自拔的輪迴。米榭有一位臥病在床的母親,在一次的探病過程中認識了一直照顧他母親的鄰居珍妮,雖然真誠相待的珍妮與愛子心切的母親曾短暫喚醒米榭的感情,但整日無所事事的米榭很快又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偷竊。最終,米榭被捕了。到獄中探望的珍妮表達自己的真情,米榭在淚水中猛然覺醒,被所愛之人喚起心中埋藏已久的人性光輝。

短評
影片以大量的日記文字與心中獨白,表現年輕人米榭對生活感到虛無而陷入偷竊泥淖的過程。無論是自我獨白或與警長、朋友的對話內容,都傳達許多令人深思的哲學議題。在行竊過程中,鏡頭往往特寫手部的細膩動作,讓觀眾感覺到那正是自己的雙手,而感同身受了解米榭的不安與徬徨。




導演介紹
『我的手段愈多,善用手段的能力愈減。』
羅伯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1999
羅伯‧布列松(1901-1999)是法國知名的電影理論派導演,在其長達一世紀的生命中共執導了13部長片,並且撰寫一本重要的電影理論書籍《電影札記》(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

對布列松來說,電影是一門純粹結合影像與聲音的藝術,演員帶有太多的戲劇表現和詮釋反而會誘發觀眾過多的情緒。因此布列松不但偏好使用業餘演員,並且在拍攝過程中要求演員不斷重複演出相同的橋段,直到完全消除任何戲劇元素為止,布列松將其稱作為他的「模特兒們」(modèles)

1959年楚浮的《四百擊》宣告作者導演一代的誕生,而早在法國新浪潮之前布列松就已樹立獨特的電影風格。為了避免演員呈現過多的戲劇效果,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往往不是關注演員的臉部表情,而是將畫面聚焦在雙手的細微動作上,《死囚逃生記》與《扒手》都運用大量的手部特寫鏡頭,令觀眾感受到那雙宿命操縱的雙手若有似無的存在,布列松可說是最會拍攝「手」的導演。布列松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辨,無論是透過文字、獨白、對話所傳達的哲學思維都值得一再咀嚼,也深深影響後世的電影創作者,對法國新浪潮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而中國第五代導演賈樟柯更是直接拍攝一部描述生活在北京的扒手的作品《小武》,不僅英文片名使用Pickpocket,導演也毫不諱言自己深受布列松的啟發。

導演重要作品列表
1943/罪惡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Angels of Sin
1945/布勞涅森林的貴婦們/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The Ladies of the Bois de Boulogne
1951/鄉村牧師日記/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1956/死囚逃生記/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A Man Escaped
1959/扒手/Pickpocket/Pickpocket
1962/聖女貞德的審判/Procès de Jeanne d'Arc/The Trial of Joan of Arc
1966/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zar/Balthazar
1967/慕雪德/Mouchette/Mouchette
1969/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A Gentle Woman
1971/夢想者的四個晚上/Quatre nuits d'un rêveur/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1974/武士蘭斯洛/Lancelot du Lac/Lancelot of the Lake
1977/心魔/Le Diable probablement/The Devil Probably
1982//L'Argent/Money

 預告片


撰稿:許伯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