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5, 2013

金城小子

金城小子(Hometown Boy)
姚宏易

2011/Color/台灣/72min

時間:5/21(二) 20:30
地點:蘇格貓底咖啡屋

2011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12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導演獎










  鄉愁,給了劉小東另一雙眼睛,離家三十年後,他決定回家。 「今天藝術和金錢的關係這麼近,在畫這種情義的東西的時候,我心裡有負擔。」-劉小東。

  劉小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畫家,他從十七歲起便到北京學習藝術,此後走訪了世界各地。離家三十年後,他決定返鄉創作,用畫筆交代出他家鄉的樣貌與生活。他看到逐漸凋零的城鎮、步入中年的兒時玩伴…,這些現實的場景帶給劉小東很多思考和想法。

  電影由劉小東本人的老家起頭,沒有什麼華麗的台詞。一開始便是溫馨的家庭對話,他的父母坐在客廳裡看著電視,他則在旁邊作畫,把這幕平凡的場景畫下。而畫他的朋友們時,會先出現手寫的畫面,介紹每一位朋友的個性與簡歷。這些畫面都巧妙地連結了劉小東畫他們的手法與取景,他要先帶出他們的個性再帶出生活方式,十分有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表達的方式也會不同。 電影裡,劉小東提到:「畫陌生的場景比畫家鄉還來的簡單,畢竟少了份情吧!反而能將事物表達的簡單乾脆。」可以看出有點類似「近鄉情怯」的感覺,越在乎得越害怕犯錯。劉小東更說,現代的藝術商業化現象普及,但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畫「生活」,畫那些情誼、畫那些生活百態。他想要畫出跟他的成長真切呼應的家鄉,那些可愛的人、質樸的農村,他經歷過那一段日子的風情。

  劉小東說:「但是繪畫有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把想畫的東西都畫進來,只能選擇一個角度,框了這一角度,東西就決定了,其他的進不來;而拍電影的話,則能全方位的交代。曾聽人提過,繪畫是「加」,得選擇好一個角度,把想畫的東西畫上畫布,勾勒出所想要的輪廓;拍攝則是「減」,必須調整鏡頭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內容。」就像他所說的,在限制中選擇。不論是加或減,不論是繪畫或是攝影,甚至乃至於人生,我們都要決定以一種方式或是態度來面對。有時我們忽略一些小部分,有時我們加強一些細節,在人生這塊畫布上這就是要由我們自己做決定的事。

  電影的中段,劉小東到了朋友旭子家。旭子家比較貧窮,家徒四壁什麼也沒有。但他畫的很舒服,這種「最簡單的人的生活」反而讓他一下子就打開他的心了。他認為,繪畫如果可以把一個物體交代的很舒服又有態度,是很不容易的。就像劉小東所追求的--簡單樸實的表達,才是藝術最原始的表達模式。並且他形容每次進到朋友家,就像回到了家,讓他跟過去產生了連結,感受到那個地區間一代人與一代人的些微生活變化。

  電影特別的部分還有劉小東跑到朋友KTV去作畫。雖然地點有點奇異,但其實化出來的感覺很好,這不像拍了照後回去再畫,當場直接作畫因為受音樂的干擾反而把那股煩躁也畫了進去,更帶味。這一段忠實的呈現了幾位鄉民的歌聲,由不同的人所唱的歌曲,也似乎隱喻了不同人的價值觀:中年、甚至老一輩唱的歌都與故鄉有點關係,或是有「想再活幾年」這種歌詞,透漏了些對人生逝去的淡淡哀愁;年輕人則高歌著「我相信明天、我相信希望」,表達出對未來懷抱著想像與期許。

  末段,劉小東提到了作畫不應該事先安排得太好,不然畫畫反而像是複製草稿似的。沒有想像中好的焦慮反而更有意思。再來,鏡頭轉為黑白,把夜間畫棚被車子給撞翻了的場景增添了些許聳動與詭譎。此部片運用了兩種攝影模式,一是遠景模式,使場面看起來十分遼闊,非常的舒適;二則使用了類似錄影帶那種帶點晃動的效果,非常有質感。

  片尾的畫面又帶回劉小東家中,與父母共進晚餐的畫面,有種與片頭相呼應,也與整部片核心概念相呼應的感覺:返鄉回家。劉小東說,不知道繪畫的歷史,他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其實人人都活在歷史裡面,且占有一席之地。劉小東透過繪畫把現在眼前的場景與記憶相連結,進一步去感受兩者之間的差異:從工人階級的遺忘、時代的進步變遷,到一種與家鄉的互動。整部片平淡卻又令人印象深刻,平鋪直敘中帶著奧妙的道理與比喻,表達出人與群體、地方之間的關係與連結。

(撰文:王彥萱)


預告trailer: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