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12

寂靜之光




 
寂靜之光
(Silent Light)
卡洛斯‧雷加達斯 Carlos Reygadas
2007/Colour/Mexico/14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22(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影片預告: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12

魔鬼銀爪




 
魔鬼銀爪
(Cronos)
葛雷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1993/Colour/Mexico/9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故事始於一個傳說:16世紀一位名叫 Cronos 的煉金術士製作了一件神秘的金屬儀器,外觀類似埃及神話中的聖甲蟲,有著金屬鬼魅般的觸角,據說能使人青春永駐。到了現代,經過多年隱匿後重新出土,意外被年邁古董商Jesus啟動。銀爪隨即嵌入身體,並注入青春的活水,使他再次重溫年輕時美好的生命;然而逆天得來的青春卻要附上惡魔般的代價,使用者變得異常嗜血、見不得陽光、泛白的皮膚不斷剝落又重生;更糟的是Jesus必須面對另一位病重富商De la Guardia,企圖搶奪此寶物;同時也得周旋於親愛的孫女與妻子之間逐漸醞釀的微妙情感。

此部片號稱是導演吉勒摩.戴.托羅「黑暗三部曲」的首部曲(第二部是「鬼童院」、第三部為「羊男的迷宮」),同時也是他的電影處女作,耗資約兩百萬美金,是當時墨西哥電影中拍片成本最高的,但也為他帶來了非凡的知名度。吉勒摩.戴.托羅的電影向來酷愛奇幻式恐怖,作品中不乏血腥、妖魔鬼怪,以及陰暗中未明朗的事物。然而相形於一般恐怖片,吉勒摩.戴.托羅更善於刻劃被扭曲歪斜的人性,這遠比一切怪物更令人顫慄不已。吉勒摩.戴.托羅這般古怪的性格充分展現了家鄉墨西哥對他帶來的衝擊。直至今日,墨西哥仍被毒梟、赤貧與黑道所把持。有人甚至評估黑道與毒梟所持有軍火,不論是品質或是數量上都遠遠超越該國國民軍的配備。吉勒摩.戴.托羅少年時期的60、70年代,自然比現在更加猖獗。自幼以來終日在街頭犯罪中耳濡目染,曾目睹無數人們被槍擊、刺殺、斬首、活活焚燒致死,也曾經被人以槍牴觸頭,甚至當他聲名大噪後,父親還遭歹徒綁架長達七十二天,最後付以大筆贖金才平安歸返。如此經歷足以使他在電影界中開創另一番新氣象。

本片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那件名叫 Cronos 的金光閃閃甲蟲狀儀器。Cronos 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神祇克洛諾斯(Chronos),又稱時間之神(所以英文中Chrono-開頭的字都跟時間有關)。這邊筆者為這個儀器如此命名提供兩種解釋,一種是握有「Cronos(時間)」象徵著人掌控著青春;另一個則是克洛諾斯在神話中怕自己的子女推翻自己,所以將他們接連吃掉,暗指 Cronos 具有吞噬其主人的特性。另一個特色是Cronos 金屬昆蟲的外型(精確來說應該是毒蠍)。吉勒摩.戴.托羅向來偏好外貌醜惡的昆蟲,他曾解釋:「大自然中只有兩種族類會不停地全面擴張,那就是人類與昆蟲,其他物種全都是區域性的、限於各自地盤。昆蟲同時是貪食者與侵略者,不停擴張繁衍到了連自己都不在乎的程度。而人類也彷彿如出一轍。」而熠熠生輝的金屬外皮隱喻著邪惡的事物常以光鮮亮麗的外貌欺騙人們,好比真正的惡魔絕非頭上兩隻角、手持三叉戟;而是手持聖經、以天使的姿態降臨。

吉勒摩.戴.托羅在畫面處理上也有精湛的技術。特別是古董商Jesus 看到鮮血時所流露的貪婪神情,充分地表達出人性扭曲時給人莫名的恐懼感;以及孫女Aurora 和Jesus 之間親情的展現,即便是墮落成了惡魔,依舊能為摯愛的人拾回逐漸泯滅的人性。 


 (撰文:明豪)


影片預告: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羊男的迷宮





羊男的迷宮
(Pan's Labyrinth)
葛雷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2006/Colour/Mexico/11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15(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影片預告: 

Sunday, December 16, 2012

靈魂的重量



靈魂的重量
(21 Grams)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2003/Colour/USA/12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11(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靈魂真的有重量嗎?
有研究顯示,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間,體重會減輕21公克,難道這減輕的重量,就真的是靈魂的重量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靈魂其實好輕好輕。可是生命中種種靈魂的掙扎卻重如千斤,人與人之間的交會也複雜如盤根。「他們說,在每個人死亡的那一刻,體重會減少21公克。但是我們能活幾次?我們又能死幾次?21公克究竟有多重?那是五枚鎳幣的重量,一條巧克力的重量,一隻蜂鳥的重量。」(Paul Rivers

為什麼導演會選擇「靈魂的重量」當作片名?導演是想說一個科幻故事嗎?
出於對片名的好奇,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故事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故事的主要角色由奧斯卡影帝西恩潘、娜歐蜜華茲、班尼西歐岱托羅三位擔綱主角演出,分別飾演病危的數學教授、家庭美滿的幸褔少婦、改邪歸正的前科犯。病危的教授突然接獲心臟移植通知,奇蹟似的重獲新生;幸福少婦因一次意外,同時失去了丈夫與兩個女兒,辛苦建構的幸福生活頓時崩塌殆盡;痛改前非,誠心導人向善,篤信教會的前科犯卻因一次車禍意外,再次面臨嚴峻考驗。三人之間就因為一場意外產生了連結,彼此間的糾葛也使得三人之間的未來產生巨變。

本片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利用影片的錯綜剪接,讓現在與過去來回跳躍進行。片中三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主角,在命運的引領下相遇,互相或為恩人、仇人,或是愛人,透過彼此間的複雜情緒拉扯,進而獲得救贖,最後終於發現生命的真實遠遠超於自己的想像。導演沿用了舊作《愛是一條狗》的手法,將時空混淆,在讓觀眾慢慢從影片中尋找線索,弄清角色間的關係,逐一拼湊出事件完整的樣貌,這樣的觀影過程雖然考驗著觀眾的耐心,卻也同時達成了命運巧合難以捉摸的效果。除了欣賞三位出色的演員互飆演技之外,從電影敘事中釐清故事始末、一步步向答案靠近的過程,也是本片給觀者最大的樂趣與挑戰。




撰文:雁婷
 


影片預告: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愛像一條狗





愛像一條狗
(Amores perros)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2000/Colour/Mexico/15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08(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2000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獲評審團大獎
★2001入圍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生於1963年,曾在廣播電台擔任搖滾節目DV,後執導過廣告影片、製作電視節目,直到和吉勒摩.亞瑞格合作編寫劇本,才開始拍攝電影。出品於2000年的《愛像一條狗》正是亞瑞格編劇。本片拍攝於墨西哥,是導演進軍好萊塢之前的作品,這部作品已經相當成熟,充份展現個人鮮明的影像風格。敘事線共分三段:一為弟弟因戀慕大嫂與哥哥反目成仇,二為小三與男人順利同居後卻因車禍撞斷腿,三為佯裝拾荒老人的殺手在與妻離異後悄悄守護女兒。三段故事相互連貫的功臣是一條狗,為主為客地在交錯的時序中出現,而觀看到第三段時卻能輕易地排列出來所有片段的前後關係。在第一段中出現弟弟帶哥哥的鬥犬比賽,第二段中小三有一隻心愛的狗,巧妙的是到了第三段老人目睹小三被第一段中的弟弟開車撞上,那隻鬥犬就出現在弟弟車子旁奄奄一息,於是老人將牠帶回家照顧。至此,觀眾發現,原來是三段故事是在同一個時空中交織出來的,人們彼此不相識卻相互連動,好像上帝刻意的安排。

本片的特色可從幾個面向來談,其中影像的表現相當出色,導演毫不避諱地呈現血腥受傷的畫面,兄弟間的暴力、鬥犬比賽中的殘忍、血跡斑斑的車禍現場等,都大膽地攤在觀眾面前。此外,攝影機運動想必也讓觀眾印象深刻,導演刻意使用手搖攝影機的技巧,因為視覺上感受到的晃動,角色間緊急的追逐、碰撞、鬥毆、情緒激動等,都因此呈現極度不安定的緊張感。至於拍攝角度也很靈活,例如小三在車禍後只能以輪椅代步,偏偏心愛的狗掉進家裡地板的破洞,任憑男人和小三亟力找尋仍無所獲,一連串的遭遇如同受到詛咒一般,這個場景的攝影機採取低視角拍攝,猶如無形的惡魔從洞中窺探、伺機而入,要將兩人的愛情摧毀。

整部作品其實架構在同一個命題之下:殘酷的現實。片名「愛像一條狗」西班牙片名為「Amores perros」,除了直譯為愛是狗,尚隱含「愛」像狗一樣忠誠、會折磨人,得到同時也可能失去,在人生的殘酷現實裡,三段故事主角似乎都在「愛」裡伸手抓取並且承受失去,因為車禍這個不可測的機遇,反轉了所有人的命運,即使時序前後交錯著,卻無法在任何時刻去阻止最後失去的結果。然而當人們都有所失去了,卻暗示了另一個重生的開始,而這才是導演真正想說的。


(撰文:若怡) 


影片預告: 
 

墨西哥影展


墨西哥影展
Mexico Film Festival 2012.12.08~2013.01.12








本次影展推介墨西哥籍導演,包括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1963-)、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1964-)、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1961-)三個好兄弟,以及卡洛斯.雷卡達斯Carlos Reygadas(1971-)。透過觀看採用的角色、語言、劇情結構,及其幕後製作,觸探墨西哥導演從拉丁版圖進軍國際影壇後,對拉美電影文化產生的影響。


12.08《愛像一條狗》因國內代理版權爭議故取消播映,敬請見諒!
     12.29 和 1.01 因連續假期緣故,故未安排播映。
   

 
2012年12月 / 每週二、六20:30
週二/週六: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2.08(六)
愛是一條狗 Amores perros (2000)154min 取消播映


12.11(二)
靈魂的重量 21 Grams (2003)124min


12.15(六)
羊男的迷宮 Pan's Labyrinth (2006)119min


12.18(二)
魔鬼銀爪 Cronos (1993)94min


12.22(六)
寂靜之光 Silent Light (2007)145min


12.25(二)
天堂煉獄 Battle in Heaven (2005)98min


01.05(六)
你他媽的也是 And Your Mother Too (2001)106min


01.08(二)
火線交錯 Babel (2006)143min


01.12(六)
最後的美麗 Biutiful (2010)148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Tuesday, December 4, 2012

黑幕謎情










黑幕謎情

( Eastern Promises )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z

2007/ Colour/Canada/ 10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2 /04(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Cult」的意思是一種「宗教的膜拜儀式」、「狂熱的獻身、崇拜」;而Cult電影的定義,就是一種能夠引起「宗教性崇拜」的影片、能夠讓看這部電影的觀眾產生一種狂熱、歇斯底里的心理狀態。這類電影大多不是大成本製作的賣座電影,但多因為題材特殊或是拍攝手法獨特,讓影迷想要一看再看,甚至產生狂熱的崇拜心理,將片中的對白倒背如流或是模仿演員的言行舉止。







素有「血腥男爵」封號的加拿大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亦是Cult電影高手,他的魅力來自於一種純粹、極致的黑暗,那是由毫不拖泥帶水的暴力畫面與一層又一層地剝除、解析人性的故事軸線所交織而成。大衛.柯能堡獨特的暴力美學總是充滿張力,觀眾除了在觀影時領受暴力行為的殘酷、恐怖之外,往往也難以抗拒地對這些行為產生崇拜與生理依賴,這就是大衛.柯能堡的理念——展示真實世界中那無法否定的一面。於他而言,即使社會文明、科技何等進步、美好,人類仍是無法迴避對於「暴力」與「慾望」的渴求。



《黑幕謎情》亦是一部暴力美學的完美示範,似是平靜、漫不經心的影像卻總是讓人心儀、心悸,這暗合了人們對於「暴力」的心理期待——既好奇又恐懼。在此片中,大衛.柯能堡對「暴力」的處理手法一如一顆完美切割的鑽石,如此冰冷含蓄,卻又令人咋舌。兩段割喉場面直截了當,毫不渲染、誇大鮮血與暴力,如蜻蜓點水般輕描淡寫、點到即止,卻已深深地烙印在觀者的記憶中。著名的「浴室裸殺」一幕,光線打在高大健碩、面目方正的性格男星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肌膚上,細緻遲緩的運鏡帶給觀眾幾乎無法喘息的凝重感受,如此真實殘忍的視覺畫面極盡煎熬,從生理上,裸身的狀態是文明人所顧忌的;從心理上,殺戮的過程也是令大眾驚懼的。



維果.莫天森俊俏完美的外表很難讓人不聯想起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男性雕塑,在片中各個橋段的展現皆是導演別具匠心的安排。在他與大衛.柯能堡合作的另一部電影《暴力效應》中,一如《黑幕謎情》,他也在遭受肉體破壞後存活下來、取得勝利,這種暴力的繼承無疑闡明了大衛.柯能堡對於人體美、男性美、原始美的肯定立場。《黑幕謎情》融入了俄國黑手黨的刺青傳統——將人一生的經歷刺在身上,一見刺青彷彿翻閱一幕幕過往。在加入黑幫的儀式中,此時維果.莫天森的胴體則成為權力和體制面前的儀式化符號,再怎麼健碩完美的肉體在體制、權力面前也只是個如刺青般的符號,而「人」也不過是顆棋子。




在《黑幕謎情》中,倫敦俄裔黑手黨的世界中充滿了屠殺、棄屍、強暴、欺淩、詐騙、暴力……「男性」是暴力、權力惡鬥的表徵;「女性」則從另一個敘事軸線訴說一個又一個淒婉的異鄉故事——東歐新移民帶著美好的嚮往來到西方,然而卻深陷一座又一座陰濕的城市,毫無希望。「我的名字叫做塔提安娜,我的父親死於村裡的礦坑中,人死時,也就埋了,我們都在葬在那兒,葬在俄羅斯的土地上,這就是我離開家鄉的原因,我要去尋找更好的人生……」來自東歐的十四歲女孩,就這樣帶著無助與淩辱在這個陰雨的城市死去……在動盪的東歐,類似的故事正不斷地發生。大衛.柯能堡曾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曾告訴記者:「製作這部影片時我非常壓抑,但是,有時候我也能看到希望。」或許不難猜想,在影片結尾處出現了Anna懷抱嬰兒沐浴在明媚陽光之下如此美好的鏡頭,也昭示著導演對於情勢轉好的想望吧!




 


(撰文:君薇)





影片片段: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裸體午餐




裸體午餐
( Naked Lunch)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z
1991/ Canada/ Color/115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24(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談到電影,有些不得不先回到文本。

儘管原著與改編相互競爭,在現代漸漸擬出一種共識:尊重各種文類的基本差異。然而裸體午餐(Naked Lunch)原著的意義你卻不可不知。與《在路上》(On the Road)、《嚎叫》(Howl)並列齊名「垮掉的一代」代表作,這本由Williams Burroughs混合自己誤殺妻子的經驗而集成迷幻鬆散的小說,曾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引發一連串關於文學自由的論戰。老實說,書並不「好看」,Burroughs以自身的潛意識做為實驗園地,固執般地拆解日常句子,整本書彷彿無法理解的囈語,擺盪於猥褻與爆烈之間。許多人也因他邏輯脫節、太過寫意而放棄閱讀。當1991年電影推出,視覺化後的隱喻與性暗示,反而使許多人願意接受,轉而回頭重新閱讀文字。電影本身除了橫掃加拿大影藝學院(包括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以及美國國家影評人學會最佳導演與編劇,同時還獲得92年柏林影展金熊獎提名。

電影敘述一位除蟲專家比爾‧李(Bill Lee)發現妻子注射了殺蟲藥粉之後,出現歡愉的體驗。在一次玩射蘋果的遊戲裡,比爾不小心誤殺了妻子。為了躲避風頭,比爾遠走到非洲某個伊斯蘭的港口,過程之中,開始出現間接不斷的幻覺與藥粉上癮症狀,他開始相信自己是一位雙面間諜,伴隨他的打字機,則變形成一隻會說話的巨蟲。

藝術家的靈感常常是大眾想要一窺究竟的秘密,在《裸體午餐》裡直指了寫作的核心源自於心中非理性的慾望,只有將所有理智(條理)消除,本質才會呈現。要進入神秘不可解的情境,毒品就像是一張由現實直達核心的車票,殺蟲藥粉在片中擔任的,就是讓比爾欲仙欲死,在自毀與自我幻想上徘徊的迷幻藥。向來對昆蟲獨有鍾情的大衛柯能堡讓比爾成為一位滅蟲者,又暗示比爾成為作家的慾望,現實壓抑渴望,巨蟲身軀的打字機具現了比爾的恐懼,也反射出壓抑慾望下的自我懷疑與折磨。這種卡夫卡式的歡愉,宛如深陷在層層堡壘中,陰鬱封閉、沒有出路的自我虐待,彷彿Williams Burroughs所說的最佳寫照:「讓我終身陷入掙扎,寫作成為唯一的出口。」

1989年大衛柯能堡開始著手改編劇本,加上自己的理解將文字影像化,對主角比爾在迷幻狀態中,探索自己性慾開發出的同性戀傾向,用了大量特效,諸如屁眼、打字機吐出如陰莖狀的形體,或是心中形象的怪物,皆是吸吮長條狀,汁液淋漓的畫面,變形的慾望用猥瑣的方式呈現,十足詭異情色。但是否用過了頭,因人而異。我粗淺地認為,在影片基調方面貢獻最成功的,則是配樂家霍華休爾﹙Howard Shore﹚與傳奇爵士樂手歐涅柯曼﹙Ornette Coleman﹚的配樂,他們為影片譜出了出令人不安,帶著懶散情色的味道,讓明亮的旋律之下滲透著如履薄冰的焦慮。


(撰文:尼吉)



影片片段:

變蠅人




變蠅人
( The Fly )
David Cronenbergz
1986 /USA/Color/9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20(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需求是發明之母。」,然而這些需求究竟所來何處?來自人心、來自欲望;也許是期待擁有更好的生活,也許只是想要掌握得更多。

 《變蠅人》電影開頭,男主角Seth Brundle熱切地向女主角Veronica Quaife展示新發明,他的眼中沒有一絲貪婪的野心,即使他口裡正說著這個發明能改變世界。隨後,當Veronica跟著Seth回家的路上你會發現,原來這個發明的動機還是來自Seth本身。因為Seth只要搭乘交通工具就會頭暈不適,就連小時候騎三輪車也會暈吐。因此,如果這個傳送裝置發明成功,Seth將免去暈吐之苦。對Seth來說,驅使他向前的只是一個單純想要減去痛苦的念頭,但原本美好的想像,因為一次實驗的意外,全變了調。

通過一次次的傳送實驗,Seth逐漸地掌握到傳送中發生的問題,也一步步的改進。但,「解決問題」這件事總發生在問題產生之後,當Seth發現問題時(這問題也就是Seth之所以變成半人半蠅的原因),有些東西已經永遠的改變了,而這不再是Seth能夠掌控的。

這部片裡,導演沒有將電影導向機器人、電腦擁有自主意識這類的科幻恐怖,而是回歸到「人」的本身,針對人性層面做探討。通過Jeff Goldblum(飾演Seth Brundle)細膩的表演,從開場充滿理想的文質科學家,到變成半人半蠅後的暴躁、自負、易怒。變身前後的差距除了循序漸進的細緻妝容,心理層面的演繹更是一下就吸住觀眾,彷彿身陷其中。既使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作品,整體的妝容效果還是令人訝異,臉上的斑、傷口中長出的硬毛,直至身體宛如長滿肉瘤的畸形,蒼蠅特徵逐步侵蝕「人」的那一部分,到了最後幾乎就像一隻巨大的蒼蠅,你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這是靠化妝技術所呈現出的效果,但全身的神經還是不自覺地抽緊。而Seth一開始便骨碌碌轉來轉去的大眼即隱約讓人聯想到蒼蠅般的躁動不安,隨著變身的影響越發顯著,Seth的語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嗜甜食,體力更是驚人的旺盛。Seth最初對整個情況感到恐懼、不知所措,但隨著變化的過程中離人形越來越遠,他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是個怪物,轉而開始享受這種生活,但他始終沒有失去人性,使得結局更顯哀傷。

通常《變蠅人》被歸類為科幻驚悚片,但此片中的愛情佔了相當大的成分,追根究底說來,這齣戲的悲劇肇因於愛情。若不是對愛情的妒嫉,就不會有實驗的疏失,進而產生一連串的後續發展。雖說愛情的部分為此片添加了一些浪漫氛圍,但全片拍攝場景主要在Seth的實驗室裡,陰暗髒亂的空間中擺放著一個個像蠅卵的電子傳送艙,環境直接地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氣息,加上蠅人的視覺衝擊,恐怖始終圍繞在觀眾心中,而「蠅」將「人」吞噬的想像也令人毛骨悚然,種種元素成就了這部駭人的電影。


(撰文:雁婷)



影片片段: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大衛柯能堡影展






大衛柯能堡影展
David Cronenberg Film Festival






接在今年的科幻影展「超英雄」之後,夜貓子電影院接續進入到科幻與恐怖揉合的電影領域。十一月的大衛柯能堡影展將以一系列的經典驚悚電影,讓觀眾領會大衛柯能堡其暴力、血腥卻不失深度的恐怖美學。

    首先,大衛柯能堡影展就以經典的科幻驚悚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變蠅人》(The Fly)揭開序幕。這部1987年的作品奪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化妝獎,在現今看來,裡頭精湛的化妝技術仍不失其驚悚的力道。但有別於以嚇人為主要目的的商業驚悚片,大衛柯能堡在《變蠅人》中對驚悚片類型有一番複雜且深度的探討。無論是《變蠅人》亦或1999年的電影《X接觸:來自異世界》 (eXistenZ)都著重描寫人類生活在現代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之後,所可能引發的種種「恐怖結果」,這些帶著些許科幻片色彩的驚悚片,也開創出迥異於好萊塢類型片的風格。

  另外,大衛柯能堡也相當喜愛以暴力、吸毒等社會黑暗面為主題,近幾年的《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黑幕迷情》(Eastern Promises)或是《裸體午餐》(Naked Lunch)都是代表作。不過有趣的是,他總能以冷門卻多變的電影風格詮釋。

在《暴力效應》中,在展現暴力的同時,也反諷美式英雄主義——英雄不一定能引領世界走向烏托邦,或許只是逼迫人類必須面臨完全拋開過去人與人之間建立的信任、寬恕、仇恨、針鋒相對的現實局面。《黑幕迷情》是一部黑幫片,雖然少了打打殺殺的暴力畫面,大衛柯能堡反而以最真實的黑幫儀式,使本片從頭到尾瀰漫著一股讓人喘不過氣的氣氛。他曾說:「我想呈現出人類面對暴力時的本能反應,最真實、最粗糙、最殘酷的那一面。電影裡習慣把暴力場面拍得像是跳芭蕾舞,不但以慢動作呈現,還配上好聽的音樂。事實上,當暴力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裡,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段話可說是他對自己獨特風格的最好註解了!

  當代藉由影像探討社會黑暗的導演不勝枚舉,但少數能像大衛柯能堡只把暴力當作呈現的手段之一,輔以病態的心理恐懼和原始性慾,討論冰冷科技與人類之間變態的發展可能。他拍的每部作品都幾乎「驚嚇」國際影壇,不只是生理上感到恐懼,更可怕的是無法抹滅心理陰影。本月影展或許不適合膽小的影迷,但若是想挑戰自己的觀眾們,相當值得一試。更希望能夠從中發現除了「血腥男爵」外,更深層的大衛柯能堡!


2012年11月 / 每週二、六20:30
週二/週六: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1.20(二)
變蠅人 The Fly (1986)96min ★ 限制級


11.24(六)
裸體午餐 Naked Lunch (1991)115min 限制級


11.27(二)
X接觸:來自異世界 eXistenZ (1999)97min ★ 限制級


12.01(六)
暴力效應 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96min


12.04(二)
黑幕謎情 Eastern Promises (2007)100min 限制級


★表當日播映結束後將舉行映後座談,時間約為22:10,座談預計30-45分鐘。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守護者(導演版)




守護者(導演版)
( Watchmen)
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
2009/Colour/USA/19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17(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本片改編自艾倫摩爾(Alan Moore)榮獲1988年雨果獎的同名漫畫。故事背景是1930至1940年代的美國,由於邪惡勢力肆意蔓延,一群具有超群實力的正義之士挺身而出,他們戴著面具,身穿奇裝異服,與各種壞蛋展開較量。他們更參與到大大小小的重大事件,進而影響歷史。隨著時間流逝,組織歷經興盛與衰落,超級英雄的第二代也組成新的團隊,並稱自己為「守護者(Watchmen)」。

 然而,1980年政府下令禁止變裝英雄的行動,每個英雄也因各自的性格走向不同的命運。1985年的一天,仍持續行動(實為政府特務)的笑匠在夜裡突遭到謀殺遇害,擁有正義感的變裝超級英雄「變臉羅夏」,意識到有人正向曾經的超級英雄痛下殺手,而這背後隱藏著更大的陰謀。隨著電影的開展,觀眾會發現這項陰謀不僅涉及這群超級英雄的過去,也將對未來造成重大的災難。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前奏曲,隨著斧頭幫為了報仇找來了絕世高手,反而促使更強勁的英雄站上舞台。

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級英雄電影:沒有打不死的超人,沒有飛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頓博士)。這些人生老病死,與凡人沒什麼不同。他們都無所謂的正義或邪惡,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控,他們只是人類中半醉半醒的一群,一隻眼睛看著自己,另一隻眼睛看著混亂的世界,不斷在私人情感和道德正義間內心掙扎。在這種情境下,可以發現超級英雄一方面抱怨社會的墮落,以及自己不得不替天行道的無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卻發現其實他們口中「社會的問題」要麼是超級英雄的妄想,要麼就是由超級英雄自己所造成的「問題」。就如笑匠所說:「這一切都是一個笑話。」然而笑話中的人看不穿這個笑話,他們依然嚴肅而艱辛地維護著自己所幻想的那個世界。

本片沒有像當今的超級英雄電影那樣,走華麗的路線。整個電影充滿著濃厚的懷舊風格:影片中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對比強烈、光線昏暗的場景;街頭永遠充滿了垃圾、塗鴉、濕漉漉的雨水、迷濛的霓虹燈和奇怪的人形。相較與漫畫而言,電影的畫面以及人物更加唯美許多,而且電影的配樂選入許多歐美著名的樂團、歌手。無論是變焦快慢鏡頭的動畫,暴力場面的流暢和細緻,或是一幀一幀定格一樣的效果,讓電影整體上看起來非常棒。總體而言,這部電影並不是給喜歡超級英雄的人看的,因為它的敘事與多數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不同,反而留給觀眾較多的空間去回味「英雄」的真味。


(撰文:建文)



影片片段:

功夫




功夫
( Kung Fu Hustle)
周星馳
Hong Kong / 2004 / color / 9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13(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周星馳在2004年所主演的「功夫」,堪稱是華人電影上的奇葩。據統計,和「功夫」齊名、被人們拿來比較與詮釋的中外知名電影,至少有20多部(註1)。可見得功夫不論在是劇情、特效、創意或著幽默程度種種面向,都富有不容小覷的藝術成就;每個面向都可以寫出一篇精彩的影評。筆者嘗試從英雄的角度來加以剖析。

 為了成為英雄,西方文化渴望得到超能力或是魔法;東方人則是努力學習武技、培養內功。習武之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需要高貴的出身或者華麗的面容,在一個平凡不過的社區,因著斧頭幫蠻橫的惡勢力威脅下,英雄就此挺身而出。一根平凡的棍棒所揮打出的「五郎八卦陣」防守兼備,使敵人手中刀斧槍械霎那間脫手,下一刻腹胸與雙膝再各吃一棍,雖不傷及性命卻也叫苦連天;怪異的金屬環有模有樣揮打出的「洪家鐵線拳」,招式樸拙卻是剛烈的極致,讓人聯想到金庸筆下九指神丐洪七公的絕技——降龍十八掌,只消雙掌一擺,即會產生莫大的掌力將對手震飛數尺之外;最後是不靠任何兵器踢打出的「十八譚郎腿」,就像兩個長了眼睛的拳頭,環視著四周不知好歹的小混混,敵人的上下盤無不暴露在凌厲攻勢下,手中的斧頭也愛莫能助。看到這裡,不禁叫人讚嘆功夫的疆界如此博大精深,它是習武之人剛柔性格的實體化身,個人的專長也可練成蓋世武功;規律的招式中,一推一擋搭配不同的力道,就像鋼琴將單音排列組合後,演奏出一篇肢體韻律與氣勢構成的樂章,誠如《孫子兵法》所說:「用兵之道,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前奏曲,隨著斧頭幫為了報仇找來了絕世高手,反而促使更強勁的英雄站上舞台。

即便人人都會功夫,中國文化對於英雄身份卻寄予武打以外更重大的使命。最早「英雄」兩字出自於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卷五》:「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兩者兼得,方為英雄」;金庸的《射雕英雄傳》說得更確切些:「咱們學武之人,品行心術居首,武功乃是末節(第十一回長春服輸)」。因此大多時候學習功夫的人背負著社會高度的期待:在這個不公不義、黑白兩道同流合污、惡霸欺壓良民的世界中,另一個制衡惡勢力的救贖者。即使惡勢力從來就不是泛泛之輩,正義的打者也會武功不濟而敗落,但是功夫的世界是何等奧妙、臥虎藏龍,柔弱至極反而蘊藏震天毀地之剛;「神雕俠侶」雙雙敗北的同時,自然會冒出一個「如來神掌」成為「蛤蟆功」的剋星。

就「英雄」的角度來看,「功夫」的精髓正是「以柔克剛」。最經典的一幕是小混混周星馳不分敵我一棒打在火雲邪神的頭上;邪神極怒把他轟入石板地。「為什麼打我?」,卻見周星馳奄奄一息的手在身旁摸來摸去,拾起一根木屑,「叩」的一聲又敲了邪神。這一棒力道雖小,卻是全片中最強的一擊,把他懦弱、欺善怕惡的性格,打成了高貴的英雄情操!接著邪神轟然遽下的兩拳——絕世英雄就此誕生。為弱者主持正義更是以柔克剛。兒時的周星馳自以為練成了如來神掌後,對著搶奪女孩棒棒糖的小混混咆嘯:「放開那女孩!」,即便他的下場是被打成豬頭,但這樣的情操卻遠比拳頭來的更有力道;我們大可用自己的武功去搶別人的糖果,但這樣的人不配稱為英雄。即便周星馳在片中的過去充滿欺騙、墮落與種種不堪,一旦最終他走上了正路並通過試煉後,我們才儼然驚覺那看似不堪一擊的正義感,才是真正的絕世武功。

註1:不加分類排序,至少有「駭客任務」、「蜘蛛人」、「綠巨人」、「追殺比爾」、「紐約黑幫」、「超人特攻隊」、「神鬼傳奇」、「鬼店」、「盲劍客」、「殺手阿一」、「馬永貞」、「七十二家房客」、「精武門」、「死亡遊戲」、「如來神掌」、「六指琴魔」、「奇門遁甲」、「東西遊記」、「整鬼專家」、「破壞之王」、「食神」、「少林足球」等電影。


(撰文:謝明豪)



影片片段:

綠巨人浩克



綠巨人浩克
( The Hulk)
李安
2003/USA/Colour/ 13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06(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綠巨人浩克》(The Hulk),是美國Marvel漫畫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受歡迎的程度不下於蜘蛛人、鋼鐵人等知名角色。2003年,由導演李安改編成電影。《綠巨人浩克》和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不一樣的地方是,導演賦予了比原著更強烈的人性衝突,加上浩克自身的悲劇色彩和科學背景,使它成為最為獨特的科幻英雄電影。

 李安的《綠巨人浩克》,最為人稱頌的是深入而細膩的角色關係。小時因經歷一場意外而失去記憶,習慣壓抑情感的遺傳工程學家布魯斯班納,遭受足以致命的伽瑪射線照射,卻得以倖存下來後所要面對的是體內蠢蠢欲動、隨時可能衝破防線的另一個自己。當瘋狂的科學家因為逐漸被釋放的憤怒,以及再也抑制不了的衝動變成另一個自己之後,也替自己引來殺身之禍的危險。他不是英雄,他不要超級力量,這個世界最需要被拯救的就是他自己。

他必須面對的另一層複雜糾葛是,父子關係,這也是李安導演最擅長的題材。電影裡有兩個父親,一個是布魯斯的父親──大衛.班納,浩克的始作俑者;另一個是女主角貝蒂的父親──羅斯將軍。這兩名父親在男女主角的成長過程中總是缺席,也是男女主角潛意識中的噩夢來源。但是父子關係之中的愛恨糾葛卻比任何人(包括電影中幾乎消失的母親角色)對男女主角起的影響都來得深刻。

這層父子關係,使得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兩個矛盾、衝突的社會角色。布魯斯,對父母、對那場意外長期壓抑的記憶和情緒所造成的拉扯衝突,釋放了體內的浩克。貝蒂,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和無能為力,皆顯現在她對布魯斯和羅斯將軍無法親口訴說的情感表現之中。大衛.班納,布魯斯的父親,是一個瘋狂的科學家,一方面想要利用浩克的力量對這個世界復仇,另一方面他深愛自己的兒子,因著愧疚想要治好布魯斯。最後,縱使野心支配了大衛班納,伽瑪彈下那一幕的親吻擁抱,父親還是選擇親情,而不是自己的私慾。

有人說,李安導演擅長文戲,因此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設計是個敗筆。然而,沒有超級壞蛋做陪襯,又是必須交待故事緣起的《綠巨人浩克》,李安導演對於場面調度的巧色和故事性的鋪陳實則皆屬上等。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的配樂、漫畫風格的分鏡、子母畫面的切割和場景之間的穿插與溶入,不僅捕捉到同一時間更細膩的各個角度,更增添了故事的緊張感和衝突性。最後,不得不提影片中著名的一場父子對話,如同莎士比亞風格的舞台劇,充分表現出人性衝突間的張力和震撼。

「你知道我最害怕什麼嗎?當我開始改變,當我無法抗拒,完全失去控制,我喜歡那種感覺。」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那麼在這部電影,我們也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浩克」。挖掘人性面,李安導演總是感性溫柔,總是無奈得多。每個人看似支離破碎的性格特質實為一體兩面的自我衝突。也許我們同情浩克的處境,困於自身力量,困於情緒控管,困於這世界容不下他的與眾不同,但我們可能會羨慕他多一點,畢竟他盡情發洩了。壓抑的情感,終須釋放,所有的觀眾在觀賞這部電影時應該都能與之共鳴。


(撰文:李嘉艾)



影片片段:

青蜂俠




青蜂俠
( The Green Hornet)
Michel Gondry米歇爾‧岡瑞
2010│USA│color│12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1 /03(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青蜂俠》應該是DC漫畫的超級英雄中,名氣和迴響相對比較小的改編電影作品。1960年代美國影集的《青蜂俠》版本,據說因為收視率欠佳,只拍了一季就收攤。令人意外的收穫是,這部戲讓美國人發現了一位很會打的華人明星:李小龍。

 2010年的《青蜂俠》改編幾經波折,原本預定由周星馳擔任導演兼扮演助手加藤。後來導演換成了來自法國的米歇爾‧岡瑞(Michel Gondry),助手加藤的角色則落到了台灣音樂人周杰倫身上。

當眾人質疑周杰倫究竟能在好萊塢電影擔任多吃重的角色,會不會只是跑龍套時,《青蜂俠》的完成品,卻打破了傳統美國中心式的英雄敘事建構。它讓周杰倫扮演的加藤不可或缺,對戰打鬥、聰明機智、臨機應變的能力,都比由賽斯.羅根(Seth Rogan)飾演的主角青蜂俠好上許多,加藤甚至比青蜂俠還像英雄。由美國團隊拍攝超級英雄電影,竟讓一個華人出頭天;加藤角色的突出,多少也有延續李小龍版本的意味。這讓2010年版本的加藤,依舊夾帶著濃厚的東方主義味道:美國人所想像的,以及李小龍所殘餘的。

本片編劇埃文.戈德堡和賽斯.羅根極力破除典型英雄的刻板印象,不只助手出頭天,青蜂俠和加藤這對組合,一開始壓根沒有拯救世界的偉大理想,他們只是迷惑於莫名其妙的雄性氣概,決定要當英雄;片中的壞人查諾夫斯基,不願意承認過氣的現實,用殺戮強化自己的存在感。戲份最重的三位男性,在本片都像是自以為是的幼稚高中生。

青蜂俠和加藤面對正妹秘書時幾度被拒,也突顯了這一點;在此同時,電影又顛覆了另一英雄片公式:女主角並沒有跟任何一人談情說愛。據說這是女主角卡麥蓉.狄亞的修正:原本她和加藤有場吻戲。

不過,我認為《青蜂俠》仍屬偏陽性中心的英雄片,上述諸多看似很不英雄式的設計,其實都是為了讓《青蜂俠》帶有更多喜劇效果。它的嫉惡如仇、正反對立、邪不勝正的英雄史觀依舊清晰,導演也設計了大量的打鬥場面。只是成為英雄的過程有那麼點誤打誤撞罷了。


(撰文:王欣瑜 )



影片片段:

蜘蛛人




蜘蛛人
(Spider Man)
山姆雷米
2002 /USA/ /Color /120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30(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大家對於一身紅藍緊身衣,總是在千鈞一髮時用蜘蛛絲,穿梭在紐約市的英雄蜘蛛人不陌生吧!不像蝙蝠俠配戴奢侈高檔的裝備,不像超人般擁有天生的超能力,蜘蛛人反倒以一個凡人的身分,來詮釋另一種的英雄和不平凡!穿上蜘蛛服裝,他是一個飛簷走壁的紐約希望;但在光滑的面具服裝下,蜘蛛人彼得.帕克跟所有平凡人一樣面臨著生活中的壓力。

 由導演山姆.雷米(Sam Raimi)完成的《蜘蛛人》三部曲,是近年來最完整描繪蜘蛛人的電影。外表看似乖乖牌的書呆子彼得.派克、外表清秀的鄰家女孩瑪麗珍、從小到大的死黨哈利,以及默默支持了解蜘蛛人的梅嬸……這些元素不僅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核心,也不斷為電影製造一波波的「不安寧」。

帕克的叔叔用最後一口氣對彼得.帕克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而這就是貫穿蜘蛛人的主軸──責任。一個從平凡人轉變成超級英雄的彼得,雖然不再受到朋友同儕的欺侮,雖然可以體驗到強壯和能力,但在面對生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之時,經歷了無盡的迷惘和不確定性,甚至想要逃避。而導演很巧妙地透過一幕彼得丟掉蜘蛛服裝的下雨天,襯托彼得內心的灰暗消沉,以及紐約市民與蜘蛛人的對立情緒,成功營造社會間超級英雄與人民的矛盾。

我們有時會說:「我好希望我會飛!我好希望我有超能力。」但在這句話背後,其實有著無法想像的壓力,想想在生活中要飾演兩個角色,在迎接新的生活型態時,舊的生活卻像失去線的風箏,眼睜睜的看它遠去卻無能為力……這也是蜘蛛人令人佩服的原因之一,因為他不僅僅克服了內心的困惑、打敗了兩邊的拉扯,他更是一手承擔起社會的輿論和不諒解!看回我們自己,這樣的狀況不就很像當人要嘗試新事物的境遇:當我們下決心昂首跨向新世界時,卻常常會受到朋友親人的阻撓和不認同,弄得自己遍體鱗傷。這也是我在英雄電影中,常看見的另一感動。

其實社會很有趣,我們時常會人云亦云追隨大家的思考腳步,為什麼我們要追緝城市英雄呢?為什麼我們在受惠時感恩,但有災難降臨就將禍源推到別人身上?劇中不時穿插社會對蜘蛛人的看法,或許是一首歌,也是一句台詞……但我們都可以在其中看到社會百態!而這也是蜘蛛人電影能令人反思的部份。

蜘蛛人之所以特別,是他不像其他英雄人物可以跳脫塵俗。蜘蛛人不但是英雄,更是一個需要靠打工生活、渴望愛情、眷戀親情的學生,柴米油鹽的真實生活與觀眾產生了很強的連結。人們庸庸碌碌工作、犧牲陪伴家人,為了現實,捨棄自己的興趣……當我們事業有成,但我們又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樣的過程不就是蜘蛛人在電影裡面臨的掙扎嗎?雖然沒有特別的能力,但一如蜘蛛人般在生活中掙扎,或許讓人察覺自己也是另一種英雄,也正在默默改變世界!


(撰文:雪涵)



影片片段:

小人物狂想曲




小人物狂想曲
( American Splendor)
夏立史普林傑貝曼&羅勃普契尼
2003/USA/Color/10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27(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廳






看完《小人物狂想曲》(American Splendor)後,再回頭看這次科幻影展「超英雄」片單,才發現本片主角是眾英雄中唯一不會變身、不會因外力突變、噴射金光、殺死敵人,切切實實就是一個Nobody。因為這部片的故事邏輯與探討主題跟其它片不是同一個框架,要在裡頭找英雄可是會大失所望。

  本片確實是部「類型」十分特殊的電影,可說綜合漫畫、紀錄片與劇情電影三種元素。改編自漫畫家、同時也是故事主角本人、不時現身於電影裡與飾演他的演員保羅.吉馬蒂(Paul Giamatti)虛實交錯的主角哈維.畢克(Harvey Pekar)自1978開始連載的漫畫《美國榮耀》(American Splendor)。由著名美國地下漫畫家勞伯.況Robert Crumb執筆、哈維.畢克編劇,自述、嘲諷身為底層小人物平淡無奇、不被主流視為「成功」的一生。

電影的一開始,便為整部電影做了隱喻式的破題。五個小男生在萬聖節裝扮成超人、蝙蝠俠等超級英雄討糖吃,最後一個小男孩卻什麼都沒做,當太太問他:「你扮成誰呢?」他皺眉答:「我是哈維畢克。」「哈維畢克?看起來不像個超級英雄。」周圍的同伴交頭接耳,男孩有點怒了,說:「我不是什麼超級英雄,我只是個鄰居的孩子,不行嗎?」於是他放棄了討糖,憂鬱憤怒地離開隊伍。這就是哈維畢克,從小就怪僻、憂鬱、多思索的個性,不被視為「英雄」。

擔任整部電影旁白的就是哈維畢克本人,「這個人就是我們的主人公,長大了也沒什麼成就。…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住在爛街區、做著爛工作。」任職醫院檔案管理員,過著乏味的人生,愛買唱片、讀各種書、房子裡一堆奇怪的收藏捨不得丟、憤世忌俗且容易動怒。前女友覺得他「庸俗」(philistine)而離開,整個電影的開頭真讓人覺得他窩囊透了。

 但一次跳蚤市集上,認識了氣味相投的漫畫家,使他產生一個改變一生的想法,他要將自己生活中最真實的片段和感受通過漫畫表現出來,結果竟大受民眾喜愛,也意外「得到」妻子喬伊斯Joyce(Hope Davis飾),更被多次邀請上知名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 脫口秀的嘉賓。

我認為整部電影最成功的表現形式在於,敘述同時穿插漫畫、哈維畢克與妻子現身/聲評論的畫面與旁白,突臨的虛實並置打斷觀眾盡情沉溺於觀看(此類型電影特別有觀異的感受)主人公特異人生的感受,漫畫、訪談、旁白與劇情產生極大的互文性,達到一種「反諷」的效果。特別是80年代哈維畢克在脫口秀節目上大紅的片段,虛實共進的攝影技巧,讓你往返於虛擬電影與紀實事件之間,百感交集地觀看一位掙扎於生活困境,努力證明自己價值的「小人物」,《小人物狂想曲》不啻留下了一種「反視」給所有的觀影者。

影畢。當初,你也懷抱雄心壯志踏入社會嗎?現在,每日「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幾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雲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撰文:林柳君 )



影片片段:

Monday, October 22, 2012

鋼鐵人




鋼鐵人
( Iron Man)
Jon Favreau
2008/ Colour/USA/12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23(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2008年,改編自Marvel漫畫旗下知名超級英雄的同名電影《鋼鐵人》(Iron Man ),不僅在全球票房上大豐收,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因飾演劇中男主角——一個愛耍嘴皮、驕傲、而討人厭的花花公子富豪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也一舉登上影藝事業的巔峰。劇組也接著在2010年推出續集,並計劃在2013年推出系列電影的第三集。

  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綁架的恐怖經驗過後,天才軍武鉅富東尼‧史塔克不僅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必須透過高科技的儀器來避免武器碎片進入心臟;在當地親眼目睹公司製造出來的武器,成為暴徒濫殺平民的工具,也讓原本相信「和平,就是比誰的飛彈大」的他有了新的省思。不顧公司眾人反對,他決定關閉史塔克企業的武器部門,轉而投入開發另一種力量,去維護和平──這就是鋼鐵人的誕生。

談論《鋼鐵人》這個超級英雄的時候,也許可以從將Man翻譯成「俠」或「人」的選擇開始說起。被稱為「俠」的人,總願意為了眾人,犧牲個人的福利,默默地拯救世界,從不叫苦,甚至為此背上黑名,都在所不惜。在中文的詞彙裡,俠是相似於英雄的,並高於平凡人之上的。

在《鋼鐵人》當中,東尼‧史塔克的作為是很難讓人稱他為俠的。首先,他是個有錢的花花公子,總仗著自己的天才及財富,為所欲為,從不在意他人的目光。鋼鐵人不僅僅沒有一點俠的風範,甚至是個惡棍。他那張亂放冷箭的嘴,也為電影帶來不少笑點。  

在成為鋼鐵人之後,雖然有了伸張正義的主張,開始走上「俠」的道路,然而,全身被高科技產品包覆的鋼鐵人,也像是東尼‧史塔克這個人本身:外表光鮮亮麗,強大的科技(財富)使他牢不可破。但只要褪去這件外衣,史塔克的內心其實極為脆弱,也懼怕死亡,他缺乏俠的堅忍意志,與強健體魄;只有與平凡人相同的無力與軟弱。

史塔克總是倚賴外在的財富,與聰穎的天份來偽裝與麻痺自己。他的秘書碧柏(Pepper)曾經開他玩笑,說那個維持心跳的儀器也證明了史塔克這個人居然有心(Heart)。殊不知,他的軟弱的心,都藏在冰冷的鋼鐵之後。 超級英雄們戴上面具為了不讓他們心愛的人受傷,鋼鐵人的盔甲,則是為了保護 自己不欲被人看見的脆弱。而我們只是沒有史塔克的財力與能力,去延遲面對這個事實,只能用脆弱地與現實搏鬥。 就因為鋼鐵人一點也不「俠」,也擁有人類的許多缺點,所以與觀眾間的距離較短,也就越能與觀眾有所共鳴。


(撰文:余韋達 )



影片片段: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黑暗騎士




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克里斯多夫.諾蘭
2008/USA/color/15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20(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8年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




科技與救國之間的關係為何?在中國近代史上,企圖復興國家的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為了富國強民,喊出「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的口號,也就是民主與科學。這樣的口號,代表了在科技面前,我們仍得有進步的思想,來相輔相成。而這樣的概念,恰好是《黑暗騎士》中,討論的議題之一。在好萊塢娛樂商業大片的打造下,《黑暗騎士》在2小時30分的時間,將電影場面與故事延展得驚險而刺激,與此同時,彰顯在現代社會中,高譚市於高樓大廈天際線所遭遇的困境,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有人性的異化與扭曲。

  電影如此嚮往英雄,現實卻還在考驗大家……

黑暗騎士》為漫畫改編的系列電影,由《蝙蝠俠:開戰時刻》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與飾演蝙蝠俠的男主角克利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再次合作。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我們看到一個悲劇英雄的誕生;《黑暗騎士》訴說英雄使命包括自我犧牲。而2012年暑假上映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呈現對光明未來的遐想。我簡單地描述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基調,雖然不得不承認這一系列的電影,在重金強勢打造之下,以俗稱「爽片」喻之,並不為過。但我以為在雅俗之間,《黑暗騎士》取得雅俗共賞的目光。且這部電影周邊效應,頻頻引起關注:希斯‧萊傑(Heath Andrew Ledger,1979年4月4日-2008年1月22日)飾演小丑的演員傳奇之死、罪犯者的模仿行為,增添這部影片詭異的色彩。

 而究竟是怎樣的電影,具有如此的影響力呢?

《黑暗騎士》中,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以風流的富家子弟,作為蝙蝠俠的掩護,利用財富打造高科技配備,活躍於打擊高譚市的罪犯,成為打擊犯罪的精神象徵。但由於如此,黑道生存受到威脅,只好求助於傳奇犯罪者小丑的協助。病態小丑的介入,為一連串慘劇的開始。捉摸不定的小丑,不要名利,只要混亂,和蝙蝠俠形成一體兩面的對照。相爭過程中,蝙蝠俠青梅竹馬的瑞秋‧道斯,和其未婚夫哈維‧丹特,同樣陷入危險。蝙蝠俠面臨選擇,一邊是愛人,一位有理想的女檢察官。一邊是有光明前途的檢察長,表徵了一位「既正常又光明」的英雄。而他在痛苦的決斷之中,卻只能救一個。由此衍生的問題為:誰才夠格成為高譚市的精神象徵?在公與私的領域,變形的正義與正義的變形,人性被重重考驗著。越現代與越科技的,並非等同越進步的,《黑暗騎士》以通俗方法,於現代文化之中,以電影文本的姿態成為一個例證。


(撰文:依璇 )



影片片段: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X戰警-第一戰




X戰警-第一戰
( X-Men: First Class)
馬修范恩
2011/color/USA /132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16(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2011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2012土星獎最佳化妝




2000年,福斯公司推出第一部《X戰警》電影,挾著觀眾熱烈的迴響,席捲了各大戲院,為21世紀的超級英雄電影開拓疆土。《X戰警》系列至今一連拍了五集,預計在2014年推出下一部續集《X-Men: Days of Future Past》,顯然,相較於其他短命的個人英雄,觀眾似乎更認同這群被社會邊陲化的超能力者。

  其中大功臣是前兩集的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他的用心耕耘替《X戰警》建立起豐富的層次與內涵,讓電影有機會跳出舊有的範疇,與社會現實產生對話。告別「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英雄(如超人、蝙蝠俠),在由超能力者組織成團隊的《X戰警》裡,「英雄」的命題離開了自我內心光明與黑暗的鬥爭,移轉到超能力者社群中的自我認同,嘗試把「超能力者」納進社會架構下進行討論,也讓突變(天生差異),同化/異化的主題在超級英雄系列中開展出一條不一樣的論述道路。

姑且不論漫畫原著中的設定,次文本中的指涉與情節安排,《X戰警》系列堪稱十足的同性戀電影。超能力起因於基因突變,在充滿偏見與歧視的社會,因不被了解,而被大眾排拒,被迫隱身在社會的邊緣社會。例如當冰人跟父母坦承自己變種人的身份,宛如同性戀向父母出櫃的戲碼,或是討論該不該注射血清,「治療」變種人的橋段;另外,透過身分與立場的對調(金鋼狼要忍受一發怒,刀爪便穿出皮膚的疼痛,小淘氣更是一接觸他人,便會吸收他人生命力或能力),讓兩位異性戀角色無法與彼此輕易接觸,也藉此令觀眾反思。

 《X戰警》展開對社會議題的寬容性,使得這部電影得承載更多主題,不論是對美國政治的影射、族群衝突、或是(性別)身分認同,都使作為娛樂的大眾電影,提供了觀眾反省社會現況,甚至進一步與社會對話的空間。《X戰警:第一戰》與其說是在探討超能力是否就是人類的未來,不如說是在討論作為一個「異樣」的變種人,如何自處並在廣大的人群中與「正常人」相處。而變種人與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分裂點,正是《X戰警:第一戰》中所揭示的。

在原初續集每況愈下的情形下,福斯公司找來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為X戰警系列重新開機,動用五位編劇,著重在角色耕耘上,補足了後兩集大亂鬥中捅出來的漏洞。節奏緊湊外,並加入了野史與正史虛構趣味,使得影迷們願意再次重新擁抱這系列電影,而不至於在聲光效果氾濫的螢幕上死去。


(撰文:吉尼)



影片片段:

Saturday, October 13, 2012

驚心動魄




驚心動魄
( Unbreakable)
奈沙瑪蘭
2000/Colour/USA/106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13(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電影預告金像獎 最佳恐怖片預告




「在一次重大的火車意外當中,數百名乘客罹難,只有大衛一人倖存,更令人吃驚的是,他竟然毫髮無傷。」

  大衛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在體育場擔任安全警衛,日復一日的生活,很難與「英雄」兩字連結。然而在一次重大的火車意外當中,數百名乘客都罹難。除了大衛。更令人吃驚的是,他竟然毫髮無傷。經過這場嚴重的火車意外,大衛發現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憑著一張在意外現場找到的紙條,大衛開始尋找真的自我。隨著紙條主人普萊伊的引領,他驚異的發現自己擁有牢不可破的神秘能力。然而,當自己的真實身分終於揭開,大衛在發現尋找自我的過程裡,也揭開了一個驚人的真相……

「英雄」來自於人們的想像力與期待,透過漫畫、電影、戲劇、小說等形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而許多著名超級英雄(如DC的蝙蝠俠、超人;Marvel的鋼鐵人、蜘蛛人等)都是從漫畫發跡,之後才轉戰其他媒材。也因此,多數電影導演會用動畫特效,讓一切看起來更真實,更不「漫畫」。然而,《驚心動魄》的導演奈沙瑪蘭卻反其道而行。《驚心動魄》」的影像就像是一本美式風格漫畫書,顏色是最鮮明的特徵。每個角色有屬於自己的顏色代表,主角大衛是綠色,普萊伊是紫色,此外,影像風格也刻意營造出漫畫書粗糙的油墨感,某些時刻又會透過鮮明的角色服裝來強調某些劇情橋段。

 由以《靈異第六感》一鳴驚人的印度籍導演奈沙瑪蘭(M. Night Shyamalan))執導。兩部電影有著許多神似之處。除了角色設定類似之外,兩者也同樣都是把強烈的戲劇性,加進超自然的題材中,片尾的驚爆式結局更是奈沙瑪蘭的一貫的特色,且這個結局似乎又極欲擺脫漫畫中的單純人際關係。在現實社會中的英雄,不僅是要打擊壞人,還有更多的複雜人際關係需要面對,而這一切比打擊壞人來的困難許多。

對很多觀眾來說,《驚心動魄》絕對不能稱為一部標準的英雄電影—節奏明快、善惡分明。但是,或許導演所想塑造的不僅只是一個全能的超級英雄,反而是去描繪一個外表堅強,力大無窮的英雄,其實也不是這麼的無所不能。此外,世界上不只是有善良與邪惡之分,還有脆弱與堅強,而且最重要的是,脆弱的人不盡然是站在善良一方,反之亦然。


(撰文:近言)



影片片段:

Tuesday, October 9, 2012

超人




超人
( Superman)
李察唐納
1978/USA/COLOR/143 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09 (二) 20:30
合勤演藝廳



★1979奧斯卡特別成就獎
★1979英國金像獎最佳新人




當作曲家John Williams所創作的超人電影主題曲的音樂一響起,這個恢宏磅礡的氛圍,便能輕易讓觀眾從腦海中找到那個熟悉的超人形象。這部由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所主演的版本並非超人首次出現在大螢幕。但是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除了1993年由中視播出的連續劇《新超人》(Lois & Clark)之外,李維的超人形象算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而且他因此一舉成名,並接連演出《似曾相識》與《長日將盡》等佳作。

「超人」的故事最早在1938年美國知名的DC漫畫雜誌(DC Comics)旗下的《動作漫畫第一集》(Action Comics #1)開始連載。1973年由製作人伊爾亞•薩爾金德(Ilya Salkind)與DC洽談後取得改編電影的拍攝權,經歷一連串找編劇、導演,與選角、克服技術問題等波折之後,在1978年上映後,贏得了票房,也獲得觀眾的口碑。不但成功樹立超級英雄電影類型的典範,同時奠定其在英雄漫畫改編電影中的標誌性地位。

在劇情方面,李維連演四集,前兩集在一開始便由同一個編劇一口氣撰寫完成,因此第一集花了大半篇幅,著墨在超人的出身以及後來的養父母。其餘才是在描述他如何透過報社工作隱瞞身份,並以特異能力作為正義的化身拯救世人、與女主角露易絲愛情的萌芽,以及超人英雄救美的橋段,在結尾更留下差點被識破身份的伏筆。直到第二集才發展出更多救人的情節,以及與露易絲之間的感情。劇情整體而言是緊湊的,與地球上的大壞蛋之間的角力、在千鈞一髮之際成功阻止災難發生。搭配壯觀的視覺特效場景,這部超人第一集仍十分具可看性,不過第二、三、四集在劇情上很可惜地每況愈下。

每個世代的人都需要超級英雄,因此超級英雄需要具備各種能力,「超人」作為超級英雄的先驅,所具有的特異能力包括鋼鐵之身、超級的視力與聽力、超音速的移動速度、驚人的力氣,幾乎是無所不能。他曾說:「I’m here to fight for truth, and justice, and the American way.」(我在這裡,是為了真理、正義以及美國的方式而戰)這句話不僅說明超人的使命,其中的「American way」更清楚彰顯了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的驕狂。

超人的父親曾對他說:「你不能為人類可自行解決的事疲於奔命」、「你不能干涉人類的歷史」,但是超人具有人性這件事,是後續許多超級英雄電影中不斷突顯的特點,就像超人為了挽救露易絲性命,而扭轉已發生的事實,便說明了超人仍然具人性的弱點,因此何謂「人類可自行解決的事」,何謂「fight for truth, and justice」?在人類愈加依賴超人之後,恐怕已無法仔細分別,而正義與邪惡在人性的介入之後,其實也不再二元對立了。

那麼,我們還需要超級英雄嗎?


(撰文:若怡 )




影片片段:

Saturday, October 6, 2012

蝙蝠俠




蝙蝠俠
( Batman)
提姆波頓
1989/Color/USA/126mins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10 /06(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就在影壇歷經了七、八十年代的超人系列電影後,導演提姆波頓替英雄類電影塑造出了另一種形象,從不同的角度,並將其獨有的詭異和陰沉風格的劇情帶入,造就了當時另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蝙蝠俠》。在電影中,觀眾會看到出現在現代城市裡的哥德式建築、蝙蝠俠黑色服裝和古怪道具、深沉灰暗的故事主軸,這些元素都令蝙蝠俠的形象更加立體和深刻。

  其中一個相當特別的設計是,蝙蝠俠這位主角與劇中的反派小丑,可說是光與影的關係,導演將主角的父母改編為被年輕小丑所害而死,而小丑的誕生則又歸咎於蝙蝠俠的過失,兩人變為對方人生悲劇的造就者,這使得蝙蝠俠在行俠仗義之時,又夾雜了一些私人的情感。而兩人在角色個性和行事風格上互為對照關係也造成了極大的反差:身為反派者的小丑,臉上掛著花白的濃妝在大庭廣眾下犯罪,為高譚市帶來無盡的慌亂;而身為正義者的蝙蝠俠,卻必須身著黑色盔甲及面具,在夜晚中低調的為正義而戰。

在《蝙蝠俠》這部電影中,最出名的場景,莫過於小丑在高譚市周年慶上,對空撒下大把鈔票,而民眾爭相搶奪的一幕。背景音樂和瘋狂的小丑的身影融為一體,他向眾人吶喊:「現在,你們相信的是誰?是向你們送錢的我,還是在家裡洗緊身衣的蝙蝠俠?」,此經典場景,極度地諷刺社會的腐敗、貪腐與惡人當道,而人類只看到眼前近利而不辨黑白是非。直到毒氣釋放的同時,背景音樂又化為交響演奏,呼應了小丑的奸計得逞,一切喜悅化為恐慌。而就在此時,蝙蝠俠駕駛著他高科技的飛行機出現於會場,拯救這些前一秒鐘還背棄他的高譚市民。

 在這個事件後,蝙蝠俠樹林了其在市民中的正義地位。在巨大的蝙蝠標記下,蝙蝠俠儼然站立,一個新的英雄就此誕生。
(撰文:承佑 )




影片片段:

Monday, October 1, 2012

科幻影展






科幻影展
Scienc-Fiction Film Festival







2012年10月 / 每週二、六20:30
週二:合勤演藝廳/週六: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10.06(六)
蝙蝠俠Batman (1989)126min|Tim Burton


10.09(二)
超人 Superman (1978)143min|Richard Donner


10.13(六)
驚心動魄Unbreakable (2000)106min|M. Night Shyamalan


09.16(二)
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2011)132min|Matthew Vaughn


10.20(六)
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2008)151min|Christopher Nolan


10.23(二)
鋼鐵人Iron Man (2008)125min|Jon Favreau


10.27(六)
小人物狂想曲American Splendor(2003)101min|Shari Springer Berman


10.30(二)
蜘蛛人Spider-Man (2002)121min|Sam Raimi


11.03(六)
青蜂俠Green Hornet(2011)119min|Michel Gondry


11.06(二)
綠巨人浩克Hulk(2003)138min|Ang Lee


11.10(六)
特攻聯盟Kick-Ass(2010)117min|Matthew Vaughn


11.13(二)
功夫Kung Fu Hustle(2004)95min|Stephen Chow


11.17(六)
守護者Watchmen(2009)導演版 190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 Somewhere in Time)
吉諾特茲瓦克
1980/Colour/USA/104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18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198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1981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那俊俏的面孔,相信對許多五、六年級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他在演出兩集的《超人》電影之後,便接演這部《似曾相識》的男主角,沒想到在戲院上映時票房不佳,直到在電視劇重播之後,意外地重新被觀眾注意到,觀眾不但對穿越時空的淒美劇情大受感動,同時對電影原聲帶愛不釋手,引發一陣熱潮。

劇本改編自美國知名編劇兼作家李察.曼德森(Richard Matheson)在1976年所寫的小說《重返的時刻》(Big Time Return),電影推出後則再版並且改為與電影同名,李察.曼德森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電影和電視劇寫劇本。

故事以倒敘手法從1976年開始說起,男主角理查是一名劇作家,在慶祝劇本首演成功的派對中收到陌生老婦人致贈一只懷表,直到八年後在一家歷史悠久的旅館見到牆上的肖像,(正是老婦人年輕時的照片,而當時他並不知道兩者是同一個人),對其一見鍾情,於是對畫中女子的故事興起一股追索的欲望。他透過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1912年,女主角愛麗絲.麥坎納(Jane Seymour飾)是明星,受經紀人保護。令人玩味的是,經紀人竟有某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老早便告訴她會遇到一個男人,並且很可能扼殺她的演藝生涯。一方回到過去,一方預知未來,至此穿越時空的劇情便巧妙而合理地銜接起來了。不過這故事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也許是因為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本片主要的配樂「Somewhere In Time」是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ff)的「帕格尼尼變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18段,這段樂曲一方面在電影中從唱片、音樂盒等實體物件自然地響起(Source Music),另一方面則隨著劇情的發展出現在理查見到麥坎納的照片時、兩人相遇相戀的橋段(Score Music)等,這樣以各種形式運用帕格尼尼變奏曲,幾乎自然流竄在每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裡,而不會覺得太多餘,反而因為詮釋出深刻的對時空乖隔、已逝事物的傷感,而成功地烘托劇情,配樂與劇情結合得相當緊密。

電影配樂分為原著音樂與非原著音樂,原著就是指作曲家依電影量身訂作譜寫樂曲,而非原著則取自既存的音樂。自1930年有聲電影發展以來,古典音樂家便對電影配樂貢獻良多,現代電影同樣大量運用既存的古典音樂作配樂,像是莫札特、巴哈、貝多芬、舒伯特、拉威爾等,藉由結合劇情或製造反差等方式,使得音樂大師的音樂與電影相得益彰。配樂家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們取用哪一首既存音樂、取用哪一段、以及用在哪裡、與劇情的結合,都是充滿巧思的電影語言。由此我們了解,這就是為什麼John Barry引用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變奏曲」的第18段作為本片的配樂,能夠造就《似曾相識》成為現代電影搭配古曲樂的經典範本。


(撰文:若怡 )




影片片段: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第七號情報員




第七號情報員
(Dr NO)
約翰貝瑞
1962 /Colour / English /11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11 (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二十一屆金球獎- 最有潛力新人獎




《第七號情報員》(Dr. No),諜報電影007系列的「開山祖師」,光是此名號,就相當值得一探究竟!

英國情報局派駐在牙買加的情報員John Strangways正準備依規定時程,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時,卻遭到殺手暗殺;同時另一組殺手也侵入Strangways的辦公室,把女助理也殺了,並且搶走兩份文件。電影開頭,簡明快捷的敘事節奏,讓觀眾摸不著頭緒,卻又懷著緊張刺激的心情,更想看下去。對於已經看過近幾年新拍的007電影的觀眾,或許會對電影中很多的橋段——像是結局龐德一定會把壞人基地炸毀——感到無趣不新鮮。但是,我們必須想到,這些007系列電影的必備場面,都是奠定於《第七號情報員》的呢!

電影一開始龐德由螢幕右側走進槍管的鏡頭,以及其所伴隨的配樂,在在都是007系列的恆久經典。除此之外,這許多諜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賭場、美女、暗殺、特務機關、飛車追逐也源自於此,就連「龐德」這個近乎全才的情報員形象,也是許多諜報片的參考樣本。話雖如此,歷代的龐德都因不同的演員而各有特色,嚴肅、一板一眼的Sean Connery ﹔幽默風趣的Roger Moore;剛強溫柔兼併的Pierce Brosnan。對於這些性格截然不同的「龐德們」褒貶各有,全然端看觀眾的喜好。然而,不若角色會隨著演員的詮釋方式而改變,其經典的配樂是恆久不變的。

《第七號情報員》(Dr.No)雖然不是配樂大師約翰.貝律的第一個作品,但無疑的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品之一。「The James Bond Theme」總是隨著龐德帥氣的出場,兩者已是密不可分。以規律的低音銅管搭配主旋律開場,然後帶點西部風格的吉他彈奏穿插而入,樂器慢慢地堆疊而上,接著由薩克斯風為主的銅管樂器以高昂的音調漸漸帶出007電影中最著名的八個小節,以高音低音交織而成的高潮!如果說史恩康納萊是龐德的代表人,那創造出這橫跨逾四十年的經典之作的約翰.貝律絕對有資格成為007電影配樂的代名詞。後來,約翰‧貝律繼續替007的系列電影譜寫配樂,從1963年的《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1964年的《金手指(Goldfinger)》、1985年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到1987年的《黎明生機(The Living Daylights)》等,共十二部的龐德諜報片配樂。

從一九六二年到現在,007系列電影已拍攝不下二十部。雖然有人詬病電影中的「梗」一用再用,早已成老套。但是看看近年的幾部龐德電影,仍常常穩坐高票房寶座。罵歸罵,詹姆士.龐德這個完美男人的魅力,對於007迷來說仍是有增無減吧!


(撰文:近言 )




影片片段: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遠離非洲




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約翰貝瑞
1985/Colour/USA/161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08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遠離非洲》以風景如畫的非洲草原為背景,以女主角凱倫(Karen)的奮鬥與成長為軸,細細描繪了十餘年來她所經過的人生風景:她自一位愛慕虛榮的大女孩漸漸成為一個令人欽佩、認真生活的女人。改編自丹麥女作家以撒.丹森(Isak Dinesen)同名半自傳小說的經典電影《遠離非洲》,除了刻劃男女主角在草原上那一段唯美浪漫的愛情之外,亦處理了白人統治非洲時的階級與性別衝突、樓起樓塌的人生際遇,反覆觀看幾遍,總讓人覺得餘韻無窮。

獨立且勇敢的凱倫,離鄉背井獨自一人經營偌大的農場、不畏艱險護送物品去戰地、在最後離開非洲前,更不惜下跪懇求總督,請他為土著留下一塊讓他們得以安家的土地;在大火燒光她所有收成時,她也沒有流下一滴淚。而丹尼斯,一如暴烈的野馬,有著不羈的夢想與孤獨的靈魂;孤傲而出眾的他愛好自由、像草原上吹起的狂風一樣來去自如,以草原和天穹為家。性格迥然不同的兩人在廣袤的非洲大陸上相識、相戀,其中有甜美,亦有因價值觀相異而爭吵的苦澀。而造化弄人,上天自作主張地將他永遠地留在非洲,生離死別,「等我,星期五見。」竟成了一句永遠無法實現的誓言。

除了賺人熱淚、發人深省的劇情之外,唯美的配樂也是本片賣座的一大重點。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曾如此讚揚:「約翰的音樂給了電影更開闊的空間,創造了真正羅曼蒂克的迴響。」曾獲得多座奧斯卡電影配樂獎的音樂家約翰.貝律說:「我第一次看到《遠離非洲》那場男女主角合搭小飛機翔遊在非洲草原上的毛片時,我就知道我可以謀殺觀眾了。」這段由丹尼斯駕駛著雙人座小飛機,載著凱倫飛上雲端遍覽非洲原野風情的片段,令影史上許多觀眾震撼不已。蜿蜒的山脈似是一條巨龍、一望無際的高原襯著無垠的藍天、朵朵白雲緩緩掠過、長頸鹿與斑馬成群地在草原上奔馳著,搭配慢板略帶悲壯氣息的音樂旋律,莊嚴神聖的力量油然而生,感染力萬分。凱倫與丹尼斯兩人盈手一握,不需要任何語言就已道盡了千言萬語,全片在此時只剩下約翰的音樂陪著他們一起飄浮、一同浸泡在愛情的甜蜜裡。「我的音樂其實就是捕捉他們之間的愛情感覺,兩手緊握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整部電影的精髓高潮就在那一刻,再簡單不過了,音樂的功能就是替電影添上一抹香味,讓一切的情緒都能統合在一起了。」約翰.貝律如此說。

無論是丹尼斯與凱倫之間永誌不渝的愛情、凱倫與當地土著間令人動容的人情,抑或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在在都訴說著「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而是理解」,而這無非是《遠離非洲》的主要命題。一如丹尼斯在與凱倫共乘小飛機時所說的:「我帶著你去看,而你將會了解。(I will show you,and you will understand.)」我們藉由親身經歷,讓自身過往的生命經驗與我們所遇見的個人或群體他們的生命經驗互相對話、交互辯證,開展彼此的生命視野。藉由相遇與深入了解,我們交換不同的人生素材,讓生命更加豐盈、充實。


(撰文:君薇 )




影片片段:

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 Chaplin)
約翰.貝律
1992/Black&White,Colour/ English /142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9/04(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卓別林在美國好萊塢山丘上喃喃自語:「有聲電影……」
一個經歷電影改革年代的默劇喜劇大師卓別林,在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交替、無聲電影逐漸落寞的年代裡,卓別林不顧世人反對,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拍出了一系列影響後代的創作!這部電影《卓別林與他的情人》取材於查理卓別林的自傳,透過直述的方法,讓大師的生平在螢幕上活靈活現。

電影從卓別林母親費拉在舞台遭觀眾噓下台開始,小兒子卓別林在這難堪的時刻,卻衝上台拯救自己的母親,把自己的表演才華展露無疑!失去工作機會的母親,迫於生計的困頓,不得不將卓別林與哥哥送走,更患上精神疾病。14歲的卓別林將自己母親送到精神病院的那一幕,充滿著咒罵與淚水,是期盼也是恐懼!或許就是因為在這樣環境長大,卓別林一生的創作,總是帶著反諷資本與關懷勞工的色彩。

從片名不難看出此部影片在卓別林的感情上著墨很深!電影裡每個卓別林邂逅的女孩,彷彿也述說不同時期的卓別林。在與初戀女友夏蒂交往的過程中,卓別林眼中散發的光芒,正是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與期待的演員。卓別林甚至在第一次約會便大膽提出結婚的要求,更展現了他擺脫世俗成見的態度。

由於卓別林名聲的高漲,他也與許多女子交往,甚至結婚。然而在這些起起伏伏為期不長的感情裡,卻沒有一段感情的深度能抵過他的初戀情人夏蒂。當卓別林得知夏蒂過世時,所露出的震驚表情,對比虛幻和名聲帶來的愛情,讓卓別林不得不感慨的說:「我看到女孩便會試圖去想像之間的可能性,似乎只有工作時可以避免掉。」

雖然在美國得到很高的名聲,回到英國的卓別林卻遭到無情的對待。在痛苦的時刻裡卓別林流下眼淚,但下一秒卻又以微笑迎向熱情的人民,這樣的內心衝突其實不斷在電影出現,不論是在返回英國的片段,或是與哥哥在好萊塢討論有聲電影的興起,《卓別林與他的情人》透過多方向的堆疊,將喜劇大師內心爭吵的聲音,以及對藝術本質的執著,靜悄悄的傳達給觀眾!

卓別林的複雜人生,不是外表不合身的可笑衣著、希特勒式的八字鬍,或荒繆幽默的企鵝舞步,這些外表的刻板形象可以涵蓋的。或許電影裡並沒有很直接去揭示不合身衣服背後的意涵,但在卓別林對無產階級的關心和納粹的鄙視,我們不難在電影許多細節中去體會「流浪漢」角色的意涵!

要在短短一部電影去介紹卓別林比登天還難,這也是此部電影最可惜的地方!電影裡巧妙安排一個虛構的角色,透過卓別林與此虛構角色的對話,將許多細部的概念在對話中交代。雖然出現的時機非常恰當,但卻少了一絲絲的震撼與真實感,而看事情的角度似乎也因此遜色幾分!

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電影配樂大師約翰.貝瑞的加入絕對加分不少,曾以《冬之獅》、《獅子與我》、《遠離非洲》和《與狼共舞》獲得四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配樂大師,在此部電影約翰貝瑞更是將自己的專長弦樂搬上螢幕,讓觀眾可以隨著悠揚的音樂,一起沉浸在劇情裡。

或許我們沒辦法在一部電影裡體會到卓別林禮帽小子的內心世界,但這絕對是一部可以撥動你心弦的影片,就像卓別林說的:「想認識我,就來看我的作品吧!」,而同樣的我也相信《卓別林與他的情人》可以讓我們在短短兩小時內,一起向這位大藝術家卓別林致敬,就像電影以奧斯卡獎台作為結尾般,我們可以知道他說的「We think too much and feel too little.」




(撰文:雪涵)




影片片段:

Saturday, September 1, 2012

約翰貝瑞聲影影展






約翰.貝律
John Barry





約翰.貝律(1933-2011)是英國作曲家,堪稱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師級電影音樂家之一,曾以《獅子與我》、《冬之獅》、《午夜牛郎》、《遠離非洲》和《與狼共舞》五部電影配樂獲得五座奧斯卡金像獎;早期配樂作品則以007系列最為膾炙人口,鮮明的音樂形象與歷久不衰的流傳魅力比美同時期的名作曲家Ennio Morricone與John Williams。

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曾說過:「世人常認為1960年代的英國 是個革命年代,但我認為這個革命是先從音樂起步的,Beatles改變了搖滾樂,約翰.貝律則改變了電影音樂。」



約翰.貝律的母親是一位鋼琴師,父親經營多家劇院(也可作音樂廳)。因此,約翰自幼即與許多歐洲知名交響樂團或音樂家有所接觸,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很早就迷上電影與電影音樂;一度想進入電影音樂的領域,卻不得其門而入,時局與境遇種種因素所迫,他毅然進入軍中服役,在軍樂隊中擔任樂手。三年後,約翰.貝律結束軍旅生涯返回英國,組成爵士樂團「John Barry Seven」,在流行音樂界頗為成功,這段經驗也直接影響了他往後的電影配樂風格。

約翰.貝律的爵士樂與龐德
約翰.貝律最早期的作品無疑是爵士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混合體,節奏強烈、曲調鮮明是其特色。1962年,第一部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讓他創造出橫跨40餘年動作片迷們最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The James Bond Theme>,此後十餘部龐德諜報片配樂皆由他操刀;如果說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是詹姆士.龐德的代言人,那約翰.貝律無疑是《007》電影音樂的代名詞。爵士樂那靈活多變、形式自由的曲調就像是花招百出、讓人不禁拍手叫好的諜報動作片;爵士樂那豐富的音樂表情、高度的樂音延展也一如諜報員龐德鮮明的個人形象。龐德系列不僅讓約翰.貝律揚名影壇,更建立了讓往後電影配樂作曲家爭相仿效、學習的諜報鬥智電影音樂的基本形象。同樣在爵士音樂上有不凡表現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更融合了流行音樂的流暢美感,音樂在影像之間流瀉流出夢幻色彩,在文明社會的午夜陰影中帶領觀者逐步探索同性情慾。

唯美愛情
除了爵士樂外,優美的管絃伴奏也是約翰.貝律電影配樂中的一大特色。這樣以管絃結構敘事的唯美音樂風格在七零年代漸漸發展成熟,而過往爵士音樂的曲調則隱藏起來,但我們仍可在優美的管絃樂聲背後那略帶哀傷反覆的精神意涵中找到那丁點抑鬱的爵士樂色彩。《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1980)電影主題曲裡唯美的管弦樂像是一紙泛黃的舊照片,音樂呈現出的情感內斂深刻,細膩唯美,配上那段穿越時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總令人嗟嘆不已。

史詩鉅作
近年來電影工業中的史詩電影大行其道,製作者皆不惜以大成本請來動輒一兩百人的大型交響樂團製作雷霆萬鈞、氣勢磅礡的電影配樂,以帶給觀眾更大的聽覺震撼。而這時,我們不能不提到1964年的史詩電影《祖魯戰爭》(Zulu,1964),這是約翰.貝律以編制龐大的交響樂團譜作配樂的濫觴,銅管樂那高昂壯闊的外放式音樂語法構築了氣勢宏偉的氛圍,將祖魯人英勇強悍的民族精神表露無遺。

大地風景
約翰.貝律擅長處理一望無際的遼闊感,曾執掌多部具有異國遊記特色的電影配樂且大受好評。本次影展所挑選的《獅子與我》(Born Free,1966)、《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1985)和《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三部片的電影配樂在在都展現出大草原那一望無垠的景況,輕緩的音波織就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景致,令人們無限嚮往;爵士與管絃搭配出輕盈活潑又略帶惆悵的樂章,讓人們恍若置身世外桃源。1966年的《獅子與我》是約翰.貝律的創作歷程中重要的轉折點,這部電影配樂讓他得到了生平第一座奧斯卡獎的肯定,更開啟了他日後特有的管絃語法風格:輕柔、優美的管絃樂像是在你耳邊低語,細緻柔美、浪漫動人。1985年由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所共同主演的《遠離非洲》之電影主題曲是約翰.貝律式的管弦配樂極致,他用雅致的樂句、精彩的篇章,輕輕地訴說在那風光絕美的非洲草原上的一段永誌不渝的愛情故事。1990年的《與狼共舞》則是約翰.貝律大病初癒後復出的力作,極具特色的變奏裡既有孤寂的悲調,也有激盪人心的段落;柔美的曲調裡中有著剛毅不拔的堅忍,一如作曲家三十年來配樂生涯的縮影。

堅持自我風格
精雕細琢的旋律與超凡脫俗的唯美情懷是約翰.貝律作品的經典印象,在他的配樂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浪漫柔情,也能感受到他堅持理想的熱情。創作無數浪漫唯美配樂的他,性格卻是出名的火爆,當現實環境阻礙他對電影配樂藝術的理想時,他毫不妥協。自70年代開始,因流行樂壇的改變、迪斯可及電子合成樂的發跡,使得原本一向以古典和爵士為主的電影配樂方式漸趨式微;許多導演也霎時對電子合成樂和迪斯可趨之若鶩。約翰.貝律為保有藝術創作的獨立性,他憤而辭退了《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1992)、《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1993)等流行音樂比重較高的賣座名片配樂工作。這些源自他對電影配樂藝術的愛好與高度堅持的創作,如美酒般越陳越香,經時間淘洗後益發閃耀。1992年,寶刀未老的他又以《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1992)一舉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雙料提名。即使時序已邁入九零年代,本片配樂仍保有他一貫的管弦樂浪漫、唯美動人的風格,他用音樂為這個影史上意義非凡的奇男子的愛情故事留下了美麗的註腳。

約翰.貝律無疑是調配音符、畫面與情緒的魔術師,擅於觀察、捕捉各式動作與情緒的他匠心獨具地將畫面配上各種聲響使故事具象化,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經典與後世爭相模倣的理型。他曾在訪問上揭露他的配樂要訣:「動作片配樂的基本精神就是跟著動作走,像飛豹一樣追逐英雄榮光,無需夾雜任何的纖細感情;文藝愛情電影的配樂關鍵在於你要懂得電影主角的感受,懂得他們的心,你就捉住了愛的力量了。」聽來似乎簡單,但那唯美、浪漫的氛圍,在影史上至今無人能夠超越他。約翰.貝律曾自豪地說:「我不過是創作了音樂,卻能擊碎人家的心,確實是太美妙的事了!」

而你,準備好為他的配樂電影心碎了嗎?


(撰文者:君薇)



2012年9月 / 每週二、六20:30
清大蘇格貓底咖啡屋.自由入場


09.04(二)
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 (1992)143min


09.08(六)
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1985)161min


09.11(二)
第七號情報員Dr NO (1962)110min


09.15(六)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1969)113min


09.18(二)
似曾相識 Somewhere in Time (1980)103mi


09.22(六)
祖魯戰爭Zulu (1964)138min


09.25(二)
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1990)181min


09.29(六)
獅子與我Born Free (1966)95min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http://nightcats.blogspot.com/
最新資訊: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粉絲團
播映時間:每星期二、六晚上8:30
播映地點:清華大學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
停車資訊:請於現場服務台出示停車票卡索取20元抵用卷。


Saturday, August 18, 2012

情弓




情弓
(Hwal)
金基德(김기덕)
2005/Colour/Korea/89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18 (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 韓國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國外影片




汪洋的大海上飄著一艘船,一艘引擎已經無法行駛的船。它獨自飄蕩在海上像是一座孤島。船上住著一個老人和一個少女,少女從十年前被老人撿到,就一直在船上沒有離開過,老人養育著少女,卻也囚禁著少女。老人天天數著日子,等待少女17歲的那天,要娶她做新娘子。 br />
每天,老人會駕駛著另一艘小船來往於船與陸地,接駁釣客到海中的船上釣魚,釣客對於少女的好奇時常激怒老人,老人用弓箭保護著少女,使她不受外界的侵擾。這支弓除了是演奏出聲音取悅少女的樂器,同時也是保護與占有少女的武器。

少女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並不覺得有所失去,就這樣安靜地長大,對她來說船是她的樂園,供給她一切所需,理所當然地接受老人為她安排的一切,也包含她終究會嫁給老人的宿命。少女與老人對彼此全然的信任,可以從劇中老人算命的一幕中充分展現:女孩坐在由船緣垂降至水面的鞦韆上擺盪,而老人拿著弓箭在另一艘船上朝擺盪的空隙射箭,三發箭最後插入船身上的佛像,女孩則再告訴老人算命結果。女孩與老人的存在是一體的,宿命是上天的安排,必然發生,是詛咒也是保障,不容許遭人挑戰。

但船上平靜的一切,卻因一名年輕男孩的到來而被攪動。


但老人越是要將女孩拉到身邊,女孩越是抗拒老人對她的愛,最終男孩對女孩身上宿命的挑戰,是要求老人替她算命,到底女孩要留下與老人幸福的過一生,還是會跟她一起出走,回到現實的社會之中?老人與女孩之間一體的信任就在這裡被瓦解,老人射出的箭險些射中女孩,算命的結果卻是不言而喻。

最終故事的結局,導演給觀眾圓滿的交代,弓箭射入晴空,解放了女孩,而那艘象徵著父親庇護著女兒的大船,也就緩緩的沉入海中,很魔幻的收場。整部片只有在船上的一個場景,老人與女孩從頭到尾都沒有對白,但故事的鋪陳流暢自然,全無冷場,讓人的心弦跟著琴弓的抑揚頓挫為之挑動,不禁佩服導演說故事的能力一流。


(撰文:家茵)



Tuesday, August 14, 2012

只愛陌生人



只愛陌生人
( Bad Guy)
金基德(김기덕)
2001/Colour/Korea/100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14(二)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第6屆 釜山影展韓國論壇
★第52屆柏林影展競賽項目
★第16屆福岡亞洲電影節最佳電影
★第7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金馬國際影展「亞洲焦點:韓國新電影」


在攜來攘往的首爾街頭,流氓看到女大學生,他深受她吸引,她卻給他輕蔑的回應。出乎意料的,他衝上前去,粗魯的強吻她,不管旁邊的人如何搥打、拉扯,漢繼像野獸攫住獵物般,緊緊抓住不放。 遭到羞辱的漢繼為了報復,設下圈套跟蹤善華,並將她推入火坑賣淫,原來漢繼是皮條客。房間麗那面特殊的鏡子成為偷窺的透明窗,日復一日,漢繼都會來到鏡前,窺看善華遭到羞辱、強暴、甚至自憐自殘。漸漸地,漢繼從原本的報復,開始混淆罪惡感與迷戀,在一次次的偷窺中不可自拔。同時,善華也逐漸習慣紅燈區,並發現自己愛上這沉默暴力的流氓。

《只愛陌生人》在開頭六分鐘便創造出一個小高潮,受到輕蔑的漢繼在眾目睽睽之下強吻、羞辱對方的戲碼,粗暴且直接,這動作刻劃出角色的思維,一個以行動為本能,出身在暴力氛圍下的男人。一如金基德的許多電影,主角總是沉默或不能言語,《只》片中漢繼頸部上的傷痕,除了解釋他的沉默,在劇情發展的轉折上也發揮了效用,不能說話,代表無法與他人「文明的溝通」,建立社會關係,除了本身職業的邊緣化。金基德讓他的角色透過失語更加孤立,而失去雙向溝通的邊緣人,轉而尋求暴力,藉著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流氓的社會地位一如瘡疤帶給漢繼的心理創傷,兩者皆呼應大社會體制下偏見所造成的恥辱與卑微。

紅燈區工作的流氓難道不可能與清純女大生交往嗎?《只》源自於金基德對社會的疑惑:「每個人同樣的出生到這個世界,擁有同等的權利和同等的品質,可是一旦我們長大,我們就被區分開來,加以分類。」而在成長的過程,我們又被劃以不同的等級,不同的社會階層,相互之間不能有所交往。

這樣的融合可不可能存在?導演要說故事給你聽,《只愛陌生人》其實描述的是被害者愛上加害者的故事,要促成這看似荒唐的情節,並非憑空想像。心理學家已根據瑞典著名的銀行搶案歸結出幾個要點。 受害者要感受到自己的存活受到威脅外,還要能辨認出綁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舉動,並與其他觀點隔離,最後,受害者必須相信逃離是不可能的事。這便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俗稱人質情節,解釋了人在非常情境下的情緒反應,人性總無法有完全的法則可以死綁。

金基德在片中也埋藏了許多隱喻,鏡前鏡後,一個在明一個在暗,反映善華無知於這場漢繼設下的災難,到片中時又引伸為兩人關係的發展。此外,善華在海邊撿到的照片為影片帶來魔幻寫實的色彩。看著一名紅衣女子走向大海並且被淹沒時,善華吃驚地看見這一幕,漢繼卻無動於衷,這一幕究竟是超現實還是半抽象?我個人以為是自描寫角色的內心狀態。紅衣女子即善華,過去的她在走向海裡的時候已經死了,隨後重生為另一個人,正解釋了從反抗屈辱到積極接客的轉換。照片缺口的影像錯置則更為明顯,無臉的情侶,透過鏡面相互投射,不也反映出各自的孤獨、畸戀的心境。

當漢繼和善華終於「破鏡重圓」,戲劇張力也到達一個頂峰,混合著複雜的情緒,恨與愛凝成無聲的搥打,這幕拍得非常美,金基德由破鏡的一端向外拍攝,顯現出破碎、絕望的美感,但此時卻又是重逢的場景,兩人在如此殘破的狀態中,自傷又自癒。如果觀眾眼尖的話,便會發現善華撕下來那張席勒的《擁抱》之後即是《家庭》,片中出現不少刻意直角拍攝的畫面,讓兩人一起坐著的姿勢宛如人工全家福,而「家庭」的概念並非主流所定義,父義母慈,看那令人瞠目結舌的結尾,初次乍看愕然,細聽配樂,竟是一首關於救贖的福音歌曲,脫離規範道德之外,仍有可能覓得救贖與治癒嗎?

殘忍、悲憫,卻不絕望,不得不讓我佩服金基德的大膽與天才。




(撰文:尼吉)




Sunday, August 12, 2012

空屋情人




空屋情人
(3-Iron)
金基德(김기덕)
2004/Colour/Korea/95min
播映時間與地點
電影:8/11(六) 20:30
蘇格貓底咖啡屋



★2004 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




一張張傳單被貼在門上,機車緩緩駛離。
過些時間,有的傳單被撕下之後,揉成一團,被隨手丟在地上;有些被粗魯撕下後扔進垃圾筒裡,但也總是有那麼幾張還是安靜的黏在門邊,哪兒也沒去。

摘下完好的傳單,熟練的拿出工具箱,一陣喬弄,唰地,門應聲開了,男子走進去,彷入自家一般的閒適。突然闖入的陌生人,卻為一幢幢被空置、冷落的房子添上了溫暖的氣息。

「沒有人知道我們身處的世界,是現實還是夢。」電影最後浮出這樣的一句字幕。 當你看完電影,跟著主人翁走了一趟奇幻之旅,走出黑盒子,重新回到生活常軌裡,你不禁想:這是真的嗎?

有時候我們對於夢與現實的距離感到困惑,正如同每日生活中不停上演在各個角落裡的荒謬事情:我們可以好聲好氣耐心教導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學弟妹關於微積分或會計學的問題,卻不能耐著性子把對電腦一竅不通的爸爸媽媽從開機到打開資料夾這樣簡短的步驟清晰說明。
為什麼呢?
是因為我們比較重視陌生人對我們的評價,而父母反正早已對我們知之甚詳所以隨便對待沒有關係嗎?

導演在電影中對「家」提出了疑問,到底「家」與「空屋」的差異何在?奢華而冷清不被珍視的房子符合「家」的定義嗎?

女主角仙樺住在豪宅裡,卻像一個被關在玻璃櫥窗裡,展示著失去生氣、壞掉而蒙塵的陶瓷娃娃,從她身上絲毫找不出一點「家」所提供的庇護或溫暖。直到陌生男子的意外闖入這間「空屋」,這個「家」才又活動起來。看著男子(泰秀)做飯、洗澡、修理壞掉的傢俱,仙樺心中產生微妙的漣漪。長期被丈夫暴力對待的仙華最後決定跟泰秀離去,隨他穿梭在一間間「空屋」裡。兩人在最後到達的空屋中,發現了一個死去的老人而無人聞問,非親非故的他們卻以自己的方式為老人舉行了一個虔誠的葬禮,清掃老舊的房子,煮飯生活。但也因為這件事,空屋之旅不得不告終。兩人的感情從一開始的陌生客氣,漸漸有了親密不可分離的羈絆,流連在一間間空屋中的旅行,變成兩人愛情的記憶。那是一般人眼中荒謬、被德的關係;卻也是一次有著更深沉不可言語,具有浪漫魅力的愛情。

拋下丈夫的仙樺背棄「家庭」了嗎?或者,該說她是從被棄置的家中逃脫出來了呢?

空屋情人的英文片名3-iron其實是一隻比較少被使用的高爾夫球球桿,因其長於一般的球桿,導致打擊時傾斜度相對較低而難以瞄準入洞,很多人買了之後卻極少使用。導演對此做了連結,「你有個家,有家人,卻只知道留她(他)在家裡,和空房子有什麼不同?」,一直被放在高爾夫球袋裡而不被選用的 3-iron,就像那些被棄置或遺忘的空房子一樣孤獨。戲中的男主角用3-iron這支球桿打擊對仙樺施暴的丈夫拯救她,正如同兩人為被遺棄的空屋注入生命的氣息,泰秀也為一個空虛寂寞的靈魂注入溫暖的希望。

僅有九十五分鐘的電影,卻直至時間軸走到七十分鐘後才出現第一句對白,但畫面的緊湊和流暢,卻能緊緊攫住觀眾投入影像的語言之中,全然忘卻時間的流動。想要一窺金導到底如何調度一個如此沉默卻又極具魅力故事,就請觀眾親自走進夜貓子找答案喽。


(撰文:拉拉)




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