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麗葉.畢諾許
茱麗葉.畢諾許是第一位得到威尼斯、凱撒、奧斯卡以及坎城影后大滿貫紀錄的女演員,畢諾許對電影角色的苛求,以及在不斷挑戰自我中對角色獨特的詮釋,都讓她在影壇奠定不可取代的地位,在角色和自我互相探索與注入的演員哲學中,留下的是她的智慧和風韻。
欠缺的家庭造就積極的人格
茱麗葉.畢諾許是法國女演員、藝術家和舞蹈家,196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父母皆為舞台劇導演,4歲時父母離異,之後和妹妹兩人被送往寄宿學校。這種不斷分離的家庭關係,造就畢諾許積極的人格。自青少年時期便在劇場演出,20歲之前就演出首部大銀幕作品《自由佳麗》,後來投身電影演出超過40部作品,橫跨英法語電影,並曾與許多大師合作。
大滿貫影后
1993年主演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藍色情挑》,以細膩的內心戲詮釋女人面對丈夫外遇,從悲憤冷漠到接納傷痛且坦然重生的心理轉變,讓她一舉摘下威尼斯影展和凱撒電影獎影后。1996年在《英倫情人》裡飾演一位熱情的護士,跳脫《藍色情挑》中的悲情,電影中和煦動人的配角角色深具感染力,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肯定;2010年《愛情對白》詮釋男女之間虛實曖昧的感情,以每分每秒的完美表現奪得坎城影后,完成大滿貫紀錄。
這位年過半百的影后已經逐漸淡出演藝圈,專心精進她的舞蹈與繪畫才藝,近年來的作品多導向自我對話及家庭親情。2014年《星光雲集》演出和自己工作性質相似的中年女明星,呈現一位女強人在享受成就之餘,一邊擁有並失去著,最終明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自處之道。同年的《一千次晚安》飾演一位戰地攝影師,面對自己的責任以及家人的不諒解,詮釋大愛和小愛兩者間的糾結與拉扯。除了劇情本身,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是畢諾許挑選角色的重要因素。
演員哲學
她對演戲的想法是:「演員對於演戲的規則是跌宕起伏的,有時你飾演令人驚艷的角色,有時你的角色默默無名,你必須接受它。但你必須拒絕那些不會使你成長的角色。你必須以某種方式將它完成,如此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東西放進角色中……。」茱麗葉.畢諾許不停在風格相異的電影中挑戰自己,同時也為作品本身注入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
Trois Couleurs: Bleu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 1993/ 彩色 / 98min
放映資訊:5/24 (二) 19: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1993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獎
★1993凱撒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最佳剪輯獎
自由,不是壓抑隱藏遺忘,而是原諒寬容成全。
故事發生在巴黎,描述女主角茱莉(茱麗葉.畢諾許 飾),在一場車禍中痛失作曲家丈夫與孩子後的心路歷程。茱莉一開始選擇逃避一切,獨自在外租屋,不與外界往來,直到有天得知丈夫生前外遇,且情婦懷了丈夫的孩子,茱莉才開始審視自己,從中成長,接受傷痛,走出陰霾,找尋真正的自由。
片中鮮少對白,運用大量的內心戲,導演以「音樂」和「色彩」引導情節發展,自純粹的藍以及音符綻放自由,最後茱莉的一抹淺笑,是重新體認生命意義與內心成長歷程後新的開始。
《藍色情挑》是導演奇士勞斯基《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以藍色投射自由為主題。藍色、白色和紅色是法國國旗的顏色,而三部曲的主題也是這三種顏色所代表的理念:自由、平等和博愛。
以紀錄片起家的奇士勞斯基,從事影壇二十幾年才為國際所知,在混亂的社會中塑造的宿命論,使他的作品時而批判,時而表達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他喜歡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虛無縹緲的關係,用他精確且主觀的鏡頭,讓觀眾思考他所看見生活中的碎片。
誤打誤撞的起點
奇士勞斯基是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1941年生於納粹德國華沙(今波蘭華沙),1996逝世,享年54歲。青少年時期奇士勞斯基進入一所學院學習戲劇技巧,並決定成為一名戲劇導演,但當時並沒有為戲劇導演開設專業培訓課程,所以他選擇學習電影作為跳板。隨後進入羅茲電影學校,政府給了學校相對較高的藝術自由,他很快就失去了對戲劇的興趣,決定製作紀錄片。
從紀錄片起家
奇士勞斯基喜歡在公共場合拍攝紀錄片,數字化、機械化的生活模式引起他關注,如《辦公室》、《工廠》、《車站》和《醫院》,呈現波蘭社會的同時也諷刺當局的官僚作風。70年代,奇士勞斯基進入自我質疑的關卡。他開始拍攝劇情片,一手拍紀錄片,一手拍劇情片,兩者互相影響。首部電視劇為波蘭電視台拍攝的《人員》,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傷痕》,之後陸續拍攝幾部紀錄片和劇情片。直至《十誡》中的擴展長片《殺人影片》在1988年坎城影展中獲得評審團獎,這位波蘭導演才受到關注,隨後在1991年拍攝《雙面薇若妮卡》,以及1993年的《三色》(紅藍白三部曲)。
宿命論
奇士勞斯基的作品調性悲觀,批判性強,反映波蘭歷史。他曾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甚至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則。」他所體察的世界瀰漫困惑、懷疑,因此作品中無不環繞「宿命」這個主題,在其中融會了對生命、命運以及人性等深層嚴肅的思考與看法。
觀察生活的碎片
奇士勞斯基著迷於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無形的羈絆與隔閡,偏好捕捉人與人之間短暫的相遇,然後分道揚鑣的微妙關係。如他說的一段話:「我喜歡觀察生活的碎片,喜歡在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拍下我驚鴻一瞥的生活點滴,在我的電影裡,很少有話直說。最重要的事經常都發生在幕後,是你看不見的。要不它存在於演員的舉手投足間,否則它就不存在;要不你可以感覺得到,否則你就是感覺不到。」
奇士勞斯基與畢諾許
互相信任的兩人
奇士勞斯基與畢諾許兩人不僅是表演上的合作夥伴,更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奇士勞斯基在《雙面薇若妮卡》時曾邀請畢諾許參與演出,但由於畢諾許正在拍攝其他部電影而婉拒。在《藍色情挑》中兩人合作愉快,拍片前因為原先設計的衣服導演和主角都不喜歡,所以要重新製作,這讓畢諾許很緊張。奇士勞斯基便說:「那就穿妳自己的衣服吧,我感興趣的是妳本身,不是別的。」因為這句話,讓兩人互相信任。
對電影的堅持
《藍色情挑》中有許多細膩的演出,如脆弱的羽毛、沾滿咖啡的方糖,以及瞳孔中的人物等,奇士勞斯基想要以電影主角的觀點讓觀眾進入角色,剖析其心理狀態與轉折。拍片時奇士勞斯基唯一擔心的一幕,是畢諾許讓自己的手摩擦牆壁而受傷,這是兩人少數幾次的意見不合,看得出奇士勞斯基對演員的保護,以及畢諾許對表演的執著。
文/鄒宜萱
預告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