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 2016

張曼玉-阮玲玉

明星只是一時 演員才是永恆
張曼玉
張曼玉無疑是眾港星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從青澀的鄰家女孩、身著旗袍的古典少婦,乃至迷幻的戒毒女歌手,從影二十餘年不斷地精進演技與涵養,成為迄今唯一摘下坎城與柏林影展的華人影后。

從明星到演員
每一位港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英文名字,而最為人所熟知的Maggie是張曼玉。她於1964年生於英屬香港,8歲時舉家移居英國,直至18歲返港探親被星探挖掘,從選美出道。她曾說,自己和阮玲玉很像,早期多出演花瓶角色,直到演出王家衛的《旺角卡門》,她才開始學習成為一名演員,並在選擇劇本時,更為注重角色的內涵。

多元角色嘗試與突破
《三個女人的故事》是張曼玉首次拿到金馬影展最佳女主角的作品;原定由梅艷芳主演的《阮玲玉》,更成為她的代表作;在香港回歸與鄧麗君逝世的當下,她在陳可辛的《甜蜜蜜》中精準地傳達海外港人的飄泊失根之感;接著於法國導演阿薩亞斯的《迷離劫》裡首度出演國際性電影,使她在國際影壇上備受矚目;《花樣年華》裡60年代的懷舊氛圍,襯托出其摩登又古典的氣質形象,拿下第4座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前夫阿薩亞斯為她量身訂做《錯的多美麗》,不同於以往的美麗形象,平淡卻深刻的電影完全展露張曼玉愈趨細膩成熟的演技,更讓她拿下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近年她則退居電影幕後,嘗試影片剪接與配樂。

電影工作敬業與堅持
在金馬五十的短片上她笑說自己演戲時從不準備,因為相信自己的直覺,連劇本也很少看。但,我們仍可從影像中感受她的敬業與堅持,即使導演認為演出已經可以了,她依然會要求再來一遍,直至完美──「對我來說電影演出很重要,電影是永遠的,會留下來,所以要把握那個剎那要給最好的,一過就過了,真的要盡力去做。」





代表作推薦-阮玲玉
Center Stage
關錦鵬Stanley Kwan / 1992/ 彩色/ 126min

放映資訊:4/26 () 19:30 清大合勤演藝廳

1991年柏林國際影展 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1992年芝加哥影展 雨果銀牌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獎
28屆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獎
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美術指導、攝影、配樂、電影歌曲

這部紀錄片借用劇情片的手法,由張曼玉重新詮釋與對照阮玲玉當年電影片段,以及張曼玉與劉嘉玲對角色的看法、相關人物的實地訪問,重現了阮玲玉的演藝生涯與愛情。關錦鵬導演說:「張變成了一個連接九十年代與三十年代的渠道,尤其在她回復演員身份的訪談中,不同時空以及紀錄、劇情的交流便更見明顯。」




阮玲玉(張曼玉飾)是30年代中國家喻戶曉的默片女伶,自16歲踏入影壇,多半飾演命運悲舛的角色,憂傷沉靜的氣質和出神入化的演技,將她慢慢推上影壇高峰。其代表作有《小玩意》、《神女》和《新女性》等,成為一代影星與新女性代表。然而,阮玲玉卻有著戲劇性的命運,她與張達民(吳啟華飾)、唐季珊(秦漢飾)的愛恨情仇,與蔡楚生(梁家輝飾)的情思繾綣,使她飽受流言蜚語之苦,於25歲那年婦女節仰藥輕生,留下「人言可畏」四字遺言,震撼當時的上海社會。




關錦鵬
關錦鵬和侯孝賢討論小津安二郎「既近且遠、既遠且近」的電影美學,深受這種貼近現實卻又保持距離的哲學啟發,卻也開拓出和侯導不同風格的路數,多了幾分情慾與墮落,遊走於商業和藝術電影間。

香港電影的重要推手
關錦鵬被譽為「影帝影后製造機」,將梅艷芳、張曼玉、陳冲、曾志偉和劉燁等演員推上帝后寶座,雖不直屬於七零年代末香港新浪潮一代,但他進入影壇初期和新浪潮導演許鞍華與嚴浩等人密切合作,進而在往後的作品《女人心》和《地下情》中,具現新浪潮色彩。

電影與現實的女性刻劃
八零年代正值香港回歸後的社會轉變期,關錦鵬的《胭脂扣》、《三個女人的故事》、與《阮玲玉》等片,刻劃出香港時代變遷的震盪。或許因為父親早逝的關係,他在母親身上更加體會了堅韌的女性特質,因而鍾愛女性題材並有許多對女性尊重與關注的佳作。

創作題材轉變與躍進
關錦鵬善於處理電影中的愛欲關係,不論是異性戀、同性戀、自戀抑或人鬼戀,都無法與國族身分認同、城市更迭脫鉤。1996年他帶著紀錄片《男生女相》於威尼斯影展上,首度公開同性戀身分,也許這是其視角與觀察可以如此貼近女性的部分原因。至此,他的創作躍上另一高度,如以酷兒為主題的《愈快樂愈墮落》,以及讓他拿下金馬影展最佳導演的《藍宇》,關錦鵬更能自如且精準的傳達出酷兒強烈且充滿矛盾的情感。影評人雷恩(Tony Rayns)稱關錦鵬是「落入凡間的天使」,因為他認清世間的虛實與真偽,縱然是玷汙雙腳也總能展翅高飛。



張曼玉和關錦鵬

珍惜每個合作機會
張曼玉和關錦鵬第一次合作是在《三個女人的故事》,而後的《阮玲玉》,以及短片《兩個女人,一個靚,一個唔靚》。《阮玲玉》的劇本原先是為梅艷芳量身打造,後來因梅辭演而找上張曼玉。這件往事在金馬五十的大師講座上再次被提及,張曼玉卻表示自己從不介意臨時接演,除了對關導的信任、賞識心懷感恩,她更謙虛地說是運氣使然,讓原本不是要找她拍的電影往往成為她後來備受肯定的代表作。

同理心建立演員互信
由於自身個性和角色的差異,《阮玲玉》開拍之初,張曼玉無論怎麼演都不對勁,但關導始終耐心等候、從旁協助入戲:「他是一個很疼演員的導演,很進入每個演員、角色的需要,他相當能投入。因為有的導演很客觀,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但阿關會進去,跟你一起。」30年代女性流行的又細又彎的眉,為了更入戲,張曼玉掙扎半天,終於狠下心來把眉毛剃了,導演既驚喜又感動。一個演員能為了角色改變五官和儀態,努力嘗試和角色的內在、外在溝通互動,這是演員的敬業,更是導演讓演員完全信任的功力,進而造就了這部經典。


文/趙翊君


預告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