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19

【瘋狂漫舞】影展|2019.12.03~12.28

【瘋 狂 漫 舞】影展
Dances in the Insane World



日期|2019.12.03 (二)~12.28 (六)
時間|每週二、六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自由入場

● 12.10 (二) 地點為圖書館三樓紅氣球,其餘皆為合勤演藝廳。
● 12.14 (六) 時間因片長而調整為下午兩點整,其餘皆為晚間七點半。

路上自言自語的人愈來愈多了,這個世界把人逼瘋。「瘋狂漫舞」影展試圖描繪瘋狂的不同面貌:過氣的演員、失婚的貴婦、無聊的年輕人、單身有罪的世界,還有被詐騙卻能微笑說出謝謝的妙齡女子。希望看著影中人面對瘋狂世界的種種回應,哭也好,笑也好,不需自憐,不要同情,在靜靜觀影的黑盒子裡,給自己片刻與瘋狂漫舞的時光。


《秋月》導演聲明、羅卓瑤導演作品評論

編按:因本中心舉辦2019「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邀請放映《秋月》,羅卓瑤導演特別提供二篇文章,分別是:1.《秋月》1992年參加電影節時的「導演的話」、2.刊登於《遇上1967年的女神》影碟發行的說明小冊內的作品評論,讓有興趣的觀眾參考。兩篇文章原皆為英文,經羅卓瑤導演同意後交予本中心進行中譯,再由方令正導演協助校譯,主標題與小標題皆為編輯所加。於此簡記緣由以表謝忱。

《秋月》導演聲明

褪隱——關於《秋月》


文/羅卓瑤 譯/祝愷辰、方令正

導演的話

最近「褪隱」(fading)這個詞總是縈繞不去,也許是發現中秋節的燈籠,不再是竹枝糊紙片、用蠟燭點亮,而是改用了塑膠和燈泡;又或是走進大型社區看見孩童不再四處奔竄玩捉迷藏,而是自顧自地抱着遊戲機打電玩。老建築不斷被拆毀,我營營役役過著每一天,某日醒來,忽然意識到最近很少作夢。

在消失的檔案背後:港左、蜑與金雞|講座側記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第四場

曠日的篝火--在消失的檔案背後:港左、蜑與金雞

時間|2019.11.28 (四) 10:3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游 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主持|宋玉雯(清大中文博士.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記錄|留婷婷(清大台文所博士生)
攝影|康家宜



  時至深冬。跨越季節的「浮城猛步」香港影展,暨「香港記憶政治」系列講座,在漫長的兩個月馬拉松式活動後,終於迎來了終局。本場的主持人,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宋玉雯,與目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主講人游靜,皆有種溫暖沈穩的氣質,與多年前讓她們二位結緣的、由鄭聖勳所繪製的詩文集《裙拉褲甩2011)的封面一樣,在濃重層疊的筆觸之上,有著溫熱的深淺,如一盆冬日裡的篝火。那時的作者與出版人,是今日的主持與主講者。據游靜所述,此次演講為其過往兩個研究計劃的合體,一個是在當前香港略顯不合時宜的「左翼文學與電影」主題,另一個,則是聽眾看來或許會不解其意的,水上人家「蜑」與性工作者之間的聯繫。游靜所欲搭建的,其實是文本、歷史,以及性別/政治群體之間的關係史網絡。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9

青春反叛時 ——「焦慮與俗麗之美:再話陳果『九七三部曲』」講座側記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第三場

青春反叛時——
「焦慮與俗麗之美:再話陳果『九七三部曲』」講座側記

時間|2019年11月14日
地點|清大圖書館清沙龍
主講|劉 嶔(香港電影文化工作者)
主持|王鈺婷(清大台文所副教授)
記錄|留婷婷(清大台文所博士生)
攝影|康家宜

大學保衛戰烽火正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的電影文化工作者劉嶔,便挾著前線的硝煙之勢來到了台灣,趕赴這一場早已定下、卻無法逆料時局遠比電影更為戲劇化的講座。「我相信今天這場講座,一方面讓我們回到九七,回到現場,另一方面則讓我們思考,九七到現在,香港社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香港的故事,也是對台灣的啟示。」擔任主持人的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王鈺婷老師,她的話語通向過去,也映照現在。主講人劉嶔的襯衫、眼鏡,以及正襟危坐說話的姿態,則與投影片上的陳果正面照,有著形象上的奇妙疊合。他自言對文化研究並不拿手,僅就電影論電影,於是便從香港的新浪潮說起,去分析陳果的「九七三部曲」,也探討主流商業片和獨立電影的區別,乃至王家衛、劉偉強等導演,與陳果在電影敘事美學上的差異。

街頭與書房的莫比烏斯環: 「香港社會想像/實踐/紀錄練習」講座側記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第二場

街頭與書房的莫比烏斯環:
「香港社會想像/實踐/紀錄練習」講座側記

時間|2019.10.31 (四) 19:0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李維怡(香港文字耕作者、社區藝術工作者、社區組織者、影行者總監)
主持|李癸雲(清大台文所教授)
撰文|留婷婷(清大台文所博士生)
攝影|王丞億

  晝短夜長的萬聖夜,九降風喧囂如昔的風城東區。來自香港的社會運動及社區藝術工作者李維怡,與擔任主持人的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李癸雲教授,皆不約而同地,穿了一身俐落的黑衣與牛仔褲,將早冬的寒氣於談笑間一一抖落,颯爽非常。李維怡身兼多職,她參加社會運動、組織社區營造、拍攝獨立紀錄片、參與創立香港的非牟利視覺團體「影行者」並出任總監一職;於此同時,也書寫小說和詩,並曾在台港兩地出版《行路難》(2009)、《沉香》(2011)及《短衣夜行紀》(2013)三本文集。李癸雲教授在簡要介紹講者簡歷後,以《行路難》裡的推薦序作為引言,「我覺得董啟章在裡頭有句話非常感人,他說,我們的社會就是需要這樣的寫作者。」文學與社會的愛恨情仇、親疏遠近,那個案分享,正是今夜的重頭戲。

Monday, November 11, 2019

暴力與道義:「杜琪峯與香港黑幫片的新地盤」講座側記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第一場
暴力與道義:「杜琪峯與香港黑幫片的新地盤」講座側記

時間|2019.10.17 (四) 13:20
地點清大圖書館一樓清沙龍
講者蒲 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前會長&香港電影資料館前研究主任)
主持蔡華臻(交大社文所助理教授)
攝影何宗翰
撰文
留婷婷(清大台文所博士生)



        作為「香港記憶政治系列講座」的第一彈,是次演講的開場相對隆重沈穩,猶如俄羅斯娃娃般連環套起,亦連環解套。先是策展人陳若怡,對於集電影放映、攝影展及專題講座於一身的複合式「浮城猛步(Hong Kong Mambo)」系列活動,進行介紹與宣傳,也將自身與主講者蒲鋒、主持人蔡華臻的接觸過程和煦道來。接著,是身為主持人的交大社文所助理教授蔡華臻,簡潔有力地引介了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與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而今在西門町開了間「電光影裡書店」的主講者蒲鋒。隨後,蒲鋒便接過話筒,也接過話頭,一開聲卻是歉疚,明言自己的華語溝通能力畢竟有限,期望聽眾見諒,但他在略述杜琪峯生平之後,所談的香港黑幫片沿革、所論的杜氏美學顛末,卻是說得極好。


Thursday, October 10, 2019

流徙與復歸:從「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重新感受香港電影的魔力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專題文章

流徙與復歸:從「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重新感受香港電影的魔力

文/詹正德   2019.10

  香港已故電影學者黃愛玲曾應北島之邀主編《今天》雜誌2012年冬季號第99期,該期主題就是〈回歸十五年:香港電影專輯〉,黃愛玲在〈編者的話〉中言道:「香港電影,有時候像水,放進不同的容器,就有不同的形狀;那個容器就是歷史。」

  黃愛玲的本意是不同歷史階段會有不同的香港電影呈現,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自然有所不同,回歸前與回歸後有所差異也屬必然,但歷史一直不停變動,我們看香港電影的觀點也會隨之變動,有時候回頭去看看過往為何會出現那樣的電影,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現在乃至於未來變動的各種可能。

  由清大藝術中心、亞太/文化研究中心及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共同主辦的「浮城猛步.香港影展」精選了十部香港電影,橫跨1997前後各十年,雖然香港回歸已超過廿載,但在「反送中」事件已持續超過百日且仍未平息的今天,幾乎沒有人知道香港的未來將會如何,然而香港擁有獨特的歷史以及燦爛的過往,尤其呈現在電影銀幕上的,更是永遠也消失不了的香港。

「後九七」論述場的連枝:重讀「銀河映像」電影|林妏霜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專題文章

「後九七」論述場的連枝:重讀「銀河映像」電影

文/林妏霜   2019.09

作者與類型電影「雙腳行走」的銀河映像


  在創建滿十年的時間脈絡裡,《銀河映像‧難以想像》(2005)這本由潘國靈主編,以銀河映像十大電影做為內容主軸來編撰的專書中【註1,論述者藉由杜琪峯在2003年的重新申明:「銀河映像對於要製作的電影種類有明確的方向。我們把我們的電影分為兩類:商業電影與個人化電影」,再次證成「一種遵守類型常規,另一種則自由偏離」這兩種銀河映像有意兼容共進的特性。

霧、林、城、人──阮智謙攝影展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系列活動

霧、林、城、人
──阮智謙攝影展


清大展期|2019.10.14~10.31.清大旺宏館一樓穿堂
交大展期|2019.11.01~11.28.交大人社二館一樓大廳

// 場地為開放空間.自由觀賞 //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香港記憶政治 系列講座

本次講座是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所共同主辦之【浮城猛步.香港影展】系列活動之一,影展規畫了「香港記憶政治」講座四場,從電影放映出發,注入電影、文學和文化研究等討論面向,邀請香港文化人蒞臨傾談。

Thursday, September 12, 2019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HONG KONG MAMBO
一九九七之前與之後
 電影放映 / 專題講座 / 攝影展

日期:2019.10.08 (二)~11.28 (四)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圖書館、交大人社二館

「浮城」指香港,「猛步」為曼波(Mambo),意涉香港的精神狀態。本影展以「1997」之前與之後作為時間定位,探討香港殖民身世,以電影放映為核心,選映1984《中英聯合聲明》簽署至1997後十年間香港電影,呈現香港面對難測的未來,刻畫了一道道生存難題、社會抗爭的屐痕。專題講座從放映出發,注入電影、文學和文化研究等討論面向,邀請香港文化人來台傾談,解讀香港今昔,從而借鏡香港、思考台灣;另特別規畫香港導演阮智謙攝影展,凝思香港城市光影裡的抒情面容。

影展手冊

Monday, May 20, 2019

李滄東與是枝裕和

李滄東與是枝裕和

文/王筱珺

  好的文學家善於塑造穩固的結構,好的電影創作者長於細膩精緻的鋪墊,這解釋了為什麼這兩者總是脫離不了關係——影視產業大量改編小說及真實故事。是枝裕和與南韓的李滄東二人,兼具電影創作者與作家的身份,兩人的電影作中,都有著兩種身分的特長:錯綜而不混亂、細緻且深具誘惑力。


「你也是容器嗎」——是枝裕和所觸及的生死

「你也是容器嗎」——是枝裕和所觸及的生死

文/許子芸

  是枝裕和多將敘事主軸放在親情與家庭關係上,但在《第三次殺人》中,他試圖以他獨特的角度來挑戰生死與社會議題。若單純將《第三次殺人》視為以推理、懸疑為主軸的類型片來看可能會稍嫌薄弱,畢竟一開始兇手的自白便減少了觀眾尋找犯人的參與感;但若著墨於犯案動機與牽連其中的家庭關係來看,這是部讓人無法停止思考的精彩作品,也可和《空氣人形》所帶來的人生體驗做進一步連結,探尋更多生者在生命中渴望找到的解答。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批判與審判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批判與審判

文/王筱珺

  是枝裕和擅長以緩慢的節奏提供觀眾練習解讀的空間:練習觀察人物細微的表情、動作,然後反思在自己眾多的社會角色之中,習以為常而不自知的盲點。導演擅長用長鏡頭和大量的環境音說故事,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在諸多分鏡之中,擷取各種元素、了解導演欲傳達的意念、並整理自己對電影的認知。他對現象提出批判,但是並不尖銳地作出審判。在劇情角色的細膩刻劃中,讓觀眾放慢腳步看電影,也看生活、社會、體制。


那些圍繞在男性周遭的故事

那些圍繞在男性周遭的故事

文/蕭淑文

  是枝裕和有不少電影圍繞著男性的角色,像是《橫山家之味》的橫山良多、《我的意外爸爸》的野野宮良多、《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明、《第三次殺人》的三隅高司等等。這些男性角色通常都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若想要知曉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想法,就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完全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與感情聯繫才能辦到。那些訊息通常都藏在舉手投足之間,甚至有時來自觀眾自身的投射。


釀家家酒

釀家家酒

文/林俐君

  餐桌戲時常是劇情關鍵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在無法繁複設計的動作裡,只憑兩三句話精準表現角色性格,如何讓漫不經心的常溫對話湮滅不了即將高溫爆發之角力,如何有節制地煽動起劍拔駑張,如何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各據何方,又該怎麼弄刀舞筷,行氣氛上的刀光劍影,若拍得精彩,是於畫面、於情節,色香味俱全。交鋒的對話一來一往餵飽了心裡看戲的慾望,一方面,卻又令觀眾感覺胃裡空蕩喧鬧,咕嚕升起食之慾望。


日常走進是枝裕和電影

日常走進是枝裕和電影

文/李諭樹

  一個鏡頭可以有無限延伸,一幕畫面可以有千百萬種解讀。在電影中,若要說能讓角色性格突出、鮮明,除了演技、對白要能夠到位之外,用畫面、物件來與角色互動能創造出更深刻的形象。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便常使用那些既日常,卻又能顯示角色們性格的畫面、物件設計。


成為怎樣的大人?──《比海還深》


成為怎樣的大人?──《比海還深》


文/張琳

成為不想成為的人

  《比海還深》中,良多與徵信社同事前往某高中,向一位與導師談戀愛的男高中生索取封口費,在車內等待放學時,良多陷入回憶般地向同事分享著自己高中時候的夢想,問道:「你高中時想成為怎樣的人?」,同事回答他已經忘記了。當他們拿到錢,高中生用極度鄙視的眼神對良多說:「我長大以後絕對不想變成你這種大人。」良多的眼神從無所謂瞬間轉為憤怒:「你給我聽好,你以為能輕鬆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他大可以認為那只是小毛頭狂妄自大,不懂人情世故,但我們都明白,良多的憤怒來自於高中生道出了他一直不願接受的自己。

片刻永恆――《比海還深》與《橫山家之味》

片刻永恆―《比海還深》與《橫山家之味》

文/白祐綸

  電影《比海還深》與《橫山家之味》皆探討家人之間的關係――有親情的支持、牽掛與牽絆,同時也有著「來不及」。《比海還深》的良多是一位不務正業且「被離婚」的父親,執持著未能實現的夢想,直到中年才慢慢明白一些道理,這是慢熟,也是來不及;後者的良多與父母之間都有著對彼此的期待,然而卻都慢了一步,同樣有種來不及的感慨。


致 銀幕母親 —— 電影、至親,以及樹木希林

致 銀幕母親 —— 電影、至親,以及樹木希林

文/張恆瑞

走出景框的現實感

  「……作為一個兒子,未能在人生中和生母相處更久,也許是我試圖將那種悔恨、想重新生活一遍的渴望、未能實現的心願,通過和希林女士的相處得到補償。」(註一)

  祭奠樹木希林的悼詞中,是枝裕和如此寫道。十餘年來未曾吐露之情,此時都已坦然。存於日常,平靜然而深刻的景象同步回放,在突然心領神會的片刻,使人短暫感受到虛實間的界線消弭,如同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有什麼在時間推移中被凝鍊出來,與生活疊合後隱約透出一絲既視感。

Tuesday, April 30, 2019

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電影簡介

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
Hirokazu Koreeda Film Festival

【電影簡介】

《幻之光》
Maboroshi|1995|110min
時間|2019.05.14 (二)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祖母離去前的字字句句,前夫自盡前的最後一面,出現在由美子多年來的夢中;孩子大了,由美子遠嫁走出喪妻之痛的民雄,時間靜靜地淡去關於前夫的往事。幾年後回到故居,見景傷情之下心中的困惑、傷痛再次滋長。新家庭帶來的光明反而讓她更擔心再度失去。夾於兩者間徬徨,由美子在新生活中咬牙向前,如同向著海之彼端、那幻麗光影熠熠之處航去。

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

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
Hirokazu Koreeda Film Festival

時間|
2019.05.14-06.04  每週二、六19:30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電影並非由自己的內在產生,而是經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誕生下來的東西。」
  ──是枝裕和

日本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導演是枝裕和(1962-),在電視台近三十年(1987-2014)拍攝紀錄片的經歷,培養出積極而敏銳的社會關懷,是一位持續著自我覺知、與當代對話的導演。作者風格鮮明,同時善於挑戰各種題材,展現職人精神,包括家庭,時事,生死,記憶,血緣等,本專題主要選映其1995年至2018年間劇情電影。其作品生活觸感層次豐富,描繪人性的明亮與脆弱(或殘忍),憾恨與和解(或莫可奈何),一幅一幅的日常景框,在寧靜間走過四季。生命原來是周轉往復,也幸福,也無常。



Wednesday, April 3, 2019

2019第41屆金穗獎入圍暨短片輔導金巡迴展|清大場

201941金穗獎入圍暨短片輔導金巡迴展|清大場 
Golden Harvest Awards & Short Film Festival
時間|2019.04.15-05.02 每週一、四19:30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國家電影中主辦之「金穗獎入圍暨短片輔導金巡迴展」是台灣最具本地創作意識、最具傳承意義的短片競賽平台,每年徵選劇情片、動畫片、紀錄片、實驗片。邁入第41屆的金穗獎,今年以「亞洲影像,重新出擊」為主題,包括台灣、大陸、香港與星馬地區參賽,入圍作品題材較以往更加多元。今年特別規畫「短片特別放映」單元作為各地巡迴的神秘場,清大場放映該單元中新加坡的作品。






Monday, March 18, 2019

《怒祭戰友魂》原一男導演座談記錄

《怒祭戰友魂》原一男導演座談記錄

活動|2019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新竹場.大師回顧│紀錄片格鬥技:原一男
時間|2019年3月8日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
講者|原一男
口譯|吳奕倫
主持|游惠貞
記錄|白祐綸(清大外語系22級)

〔日本在二戰中的究責溯源──天皇〕
原一男導演在放映前簡述《怒祭戰友魂》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
原一男:
日本有所謂「天皇制度」,而制度的最高者是天皇。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稱之「太平洋戰爭」),日本方面最應該負起責任的是在其統治制度中的最高者──昭和天皇。另外,日本也在昭和二十五年(1945年)宣佈戰敗。

在二戰期間,日本不只侵略中國大陸,也對許多東南亞國家進行強烈的攻擊。歷史有記載,當日本瀕臨戰敗時,其實有些日本人在思考應該對那些他們所侵略的國家道歉,然而發動此次戰爭的天皇卻不曾表示任何歉意。(本片中的主角奧崎謙三是天皇軍中階級最下層的兵)在日本,多數人認為如果究責時把責任怪到天皇身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禁忌,而這部片天皇軍中最下層的士兵追溯罪魁禍首時正是追溯到天皇,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所要傳達的訊息之一,也因此這部片的上映(1987年8月1日)受到了許多日本民眾的抨擊。(按:《怒祭戰友魂》正好是在昭和天皇過世一年前完成並且上映)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19

2019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新竹場

2019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新竹場】

時間:2019.03.05-04.02 每週二、三、六(03.08為週五場)
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竹北或者書店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自1998年創立,以雙年展形式舉辦,於主影展隔年在全台各城市展開巡迴,。今年清大首次參與巡迴,從第十一屆精采專題中選映六大單元,包括:
一、【TIDF 得獎作品】,二、日本重磅級日本紀錄片導演專題【大師回顧│紀錄片格鬥技:原一男】,三、來自拉脫維亞的【焦點影人|真實可待:萊拉.巴卡尼娜】,四、追索五十年前文藝青年創作的【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五、東南亞獨立電影選集【焦點單元|憂傷似海:東南亞真實之浪】,六、【特別放映】。